《恶意》:东野圭吾的颠覆之作,平淡之下却隐藏着深深寒意
丫丫情感
坚强让人相信恨,脆弱让人相信爱。
2019-12-09 16:01
关注

成功的小说往往会留给读者两种感受,读完后要么怅然若失,要么回味无穷。

而东野圭吾的作品毋庸置疑给人的感受是第二种,这种“回味无穷”就好像误食了一瓶其貌不扬的酒,喝时不觉其然,饮后才方知后劲十足。

不知东野圭吾的作品为何总能有如此大的魔力,翻开他的一部部作品,就像开启了一瓶瓶味道迥异的酒。就连平时滴酒不沾的人,也会情不自禁地被酒瓶里散发出的气味吸引,不由自主地端起酒瓶来尝两口,而后遂上瘾一般地一饮而尽,饮后却还各种感官饱满地对这瓶酒回味无穷。

真不知是该怪自己“贪嘴”而沦为“酒鬼”,被甘愿牵着鼻子走;还是该怪“酿酒师傅”的技艺太过高超,让人不忍责怪!

鉴于前几次的“教训”,特别是《嫌疑人X的献身》的那种“请君入瓮”的完美布局和震惊,让人不知不觉走入作者布好的陷阱,最后再来个意料之外的大反转的感觉,让人对这个“骗局”既惊叹又无奈。

所以在翻看《恶意》这本书时,心中或多或少还是留有些许防备。但结果还是始料不及地被“套路”了,熟悉的“过程”、熟悉的“结局”、不一样的“配方”,真佩服东野圭吾的写作“诡计”,“耍人”都不带重样的!让读者对他不禁咬牙切齿又拍案叫绝!

《恶意》无论是在写作手法、故事结构、还是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都与以往的作品有着颠覆性的超脱。这种另辟蹊径的写法与反常规的心理构造,让人对这个看似平淡无奇故事久久深思、不寒而栗!

写作手法上的颠覆

《恶意》的最大亮点就是以手记叙述的标新立异,来呈现案件的发展与深入。这应该是东野圭吾首部以手记体作为载体的小说,去除第一视角,以被害者的“朋友”(也是案件第一发现者)野野口为主、与警察加贺的手记为辅、其间还夹杂着访问者的声音,来回穿插推动故事,让情节跌宕起伏、反转不断。

用野野口的手记开篇,是这个故事成功的必要条件。在野野口的第一篇手记开端,就突兀地描写了一位诡异的陌生女子,出现在了朋友日高的庭院里。而日高又不经意间透露:是因为自己不扰其烦那位邻居女子的猫,才不得已用毒丸子毒死了那个女人的猫。

畅销作家暗地里毒死一只猫,这是我们对日高的第一印象。

这本书的第二大亮点,就是凶手早早的置于人前。当我们看了野野口的第一篇手记后,还在猜测杀害日高的凶手是谁的时候,加贺警官的手记就已经抖落出来——野野口就是凶手。

这真是一个让人措手不及地大反转,也不知道作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凶手已经归案,余下的三分之二还有什么可看?

作案动机却成了悬案,野野口闭口不谈杀害朋友日高的缘由,警方一而再再而三地找出“证据”。“证据”直指野野口与日高的前妻关系不一般,以及野野口家里有着大量日高畅销书的手稿。

面对警察的逼迫,野野口不得已承认与日高的前妻有“私情”,并且是两情相悦;而杀害日高正是长久以来作为其“影子作家”的不甘和愤恨。

从野野口的“自白”手记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深情且软弱、才情且无奈的野野口,他的深情让人觉得可悲又可怜,他的才情让人替他惋惜又叫屈;而死去的日高呢?只不过是一个空有其表,虚伪又残忍无情的人,所有的外界评论与读者都对他失望之极。

真相真的如此吗?让我们接下来见证东野圭吾的神转折思维。

人物性格上的反人格差

一般来说,杀人者的作案动机都逃不过钱、权、爱恨情仇这几类字眼,而野野口供述的也与“情杀”、“利益关系”挂上了钩,按说到这该结案了,谁知作者却在这笔锋一转,借被采访者的口一一推翻了!

在被采访者的口中,那些野野口和日高曾经的邻居、同学、老师们口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版本:日高阳光开朗,野野口沉默阴郁;日高把野野口当朋友从郁闷黑暗中解救了出来,而野野口却屈服校园恶势力不断欺辱日高;面对日高的成名野野口嫉妒不已,前来攀附,而日高不计前嫌地为野野口介绍出版社,得来的却是被杀害、被夺走已得到的创作荣耀,以及前妻的清白。

原来这一切都是假的,我们又一次被骗了。野野口的杀猫描写,让我们主观臆断和先入为主地框定了日高的人格。

作案者与被害者的关系、人格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转。而深情的伪装者才是真正的无情者,被偏见的日高才是最无辜的受害者和正义者。而真正的作案动机根本就不需要理由,就是看他不爽!

叔本华说:人们给同类施加痛苦,并无其他原因,仅仅是出于恶意。在所有的动物中,唯有人这么做。

我想这句话放在这里再适合不过。

作案是为了被捕,伪装是为了暴露,还没杀人前,就先把杀人的动机制造好,然后留下一个个线索供警察发现。这是多么地反常规啊?

反正自己要死了,也不让别人好过,杀害了性命还不算,还要侮辱其人格、剥夺其所有。这是多么地恶意至极啊?

都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白夜行》我们会为雪穗和亮司的童年心疼、《嫌疑人X的献身》我们会为石神的献身感动,而《恶意》中的野野口,却让我们找寻不到他作为人的一丁点温情存在,这是多么颠覆常人思维啊?

纵观作者的自传书籍,对于校园霸凌与恶势力的残酷,东野圭吾在他的自传书里有过常人不敢想的画面描写,只不过在此故意无限放大了而已。

东野圭吾用看似诡异不合理的现象,写出了极为合理的故事。并使这个平淡的故事有着不平淡的意义。

平淡之下的深深寒意

作品与酒的不同在于,酒喝之后能暖胃回甘,而这本书读后却让人背脊发凉。

作家毛姆说:作家更关心知悉人性,而非判断人性。

东野圭吾的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人性的边缘,那种被放大的阴暗面,人类深不见底的丑陋与软弱、欲望与深渊,就这样赤裸裸地扑面而来,让你想要逃避而又不能、想要反驳而又无力

曾一度接受不了很多事,无论是遇事或者看书都选择逃避:接受不了余华的《兄弟》里李光头与兄弟之妻苟且之事;震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因嫉妒同行作家而在其死后霸占其女人的行径;《月亮与六便士》中好心画家救助妻子和朋友,却引来的是妻子和朋友的背叛......

一直以为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直到看到一个文友在《廊桥遗梦》的书评中的一句话,才开始释怀——不要习惯性地站在道德层面去批判,而是要试着从人性方面去剖析。

就如作家凡心所言:与其去判断甚至对抗人性,不如去理解人性。

我想这也是东野圭吾的作品留给我们的意义,不仅仅是让我们背脊发凉和怀疑人性而已。而是让我们有勇气直面自己的和他人的人性,更好的了解、保护和引导自己,更理智地去理解他人的言行下背后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阴暗面,就拿野野口的嫉妒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对他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嫉妒。

周国平说:嫉妒是人性,不因嫉妒而失态乃至报复则是修养,我们无法压抑人性,但可以做到有教养。

愿我们都能正视内心的人性,并及时正确地去疏导。

正因为明白世事复杂,所以我们更应葆有一颗简单的心;正因为知晓人性黑暗,所以才会更加珍惜真情与温暖!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