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温暖,民国期刊封面的美让人心动!
读联知库
链接读者、作者和编者,提供优质精神食粮
2020-05-22 00:29
关注

| 故纸温暖,刊香百年|

前 言

一刊一世界,一报一浮生。

一本本期刊,记载着历史的变迁和人间百态,也呈现出期刊装帧设计的历史演变。

民国时期的期刊设计、装帧工艺,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倾向,同时又借鉴了西方的设计理念,形成了这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在这过程中,由于鲁迅、丰子恺、陈之佛、张光宇等艺术大家加入到期刊装帧设计的队伍中,使得民国的期刊设计风格又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征。

“期刊强国”为了给全国期刊工作者提供工作参考,推动我国当代期刊装帧设计水平提高,特举办《故纸温暖——老期刊封面展》,同时邀请了王绘、吴余青、张大鲁、吴轶博、徐媛、李宏达六位专家对25本民国期刊封面做了点评,分析其视觉艺术,探讨其文化内涵。

【新世界】

《新世界》杂志,1916年12月4日创刊于上海。该刊为上海新世界游乐场出版发行,是上海最早的游乐场报纸。期刊内容侧重小品文、连载小说、剧目评论、名伶逸闻等。封面以石版印刷呈现,设计者用油棒绘制主版与两个“暗红色”副版套合印刷。画面内容为“勇士执鞭策马奔腾,一轮红日初升起”,寓意积极乐观,呈现出喜庆祥和、积极昂扬之意,体现出期刊设计者对该刊的定位。其刊名为浅色竖排楷体,题签者为民国著名实业家卢作孚。期刊封面整体简洁,寓意鲜明,呈现出一片蓬勃之势。

【电影月报】

《电影月报》1928年4月1日创刊于上海,六合影片营业公司负责出版发行。主要刊载介绍引进国外电影制作的成功经验为主。该期封面有明显比亚兹莱风格的痕迹。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田汉极力推崇英国画家比亚兹莱的插图作品,手绘线描装饰手法,夸大了女性的群摆,涂以色渐给人以视觉冲击感。画面居中“双手合十”星光熠熠下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刊物对时尚的理解和追求。封面底部“电影月报”四个字为衡山书写,字体灵巧生动,大气磅礴。版面对称,层次鲜明。

【新地】

新地月刊社出版发行的《新地》于1930年在上海创刊。其内容主要刊载学术论语、文艺作品及社会文化类作品。封面以四面出血的木刻作品为底图,墨绿为主色调。画面呈现出的是一位女性从翠叶从中起身,左手抚额,右手弄发,呈现出柔美温柔之感。唐人于良史有诗云“揽菊月在手,弄香花满衣”,封面充分表现了民国伊始,女性解放后的从容之态。期刊刊载的内容与封面和谐一致,绿色有蓬勃希望之感。刊名美术字体位居封面正中,醒目生动,与期刊所倡导之启蒙之主旨思想相得益彰。

【群众】

《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后辗转香港出版。该刊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其主要内容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团结和教育人民。本期封面采用三色凸版印刷,左半部分为蓝底反白字,刊名题签采用了毛泽东题词的“群众”二字,字体生动飘逸。封面右半部分罗列当期期刊目录,字体为红色。期刊整体设计,鲜明简洁,期刊信息一目了然,与党政类周刊内容相得益彰。

【农学】

《农学月刊》是1935年农学月刊社在北平创办发行的月刊。主要内容分为五部分,分别为论著、研究、特载、译述,期刊还刊载当下国际、国内农事要闻。本期封面设计蓝绿套色为主体,上半部分底色为浅绿色,加深字体呈现墨绿,为期刊名繁体字“农学”二字,周边有绿色橄榄枝呼应,整体呈现出对称之美。封面题字下方为“卷数”“期刊数”,封面下半部分方格以内为期刊目录,封面底部为出版发行机构以及日期,无衬线体英文字体对照厚重的“农学”二字,整体装帧呈现端庄、易识别、整洁之美。

| 点评专家 |

王绘,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委会委员,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美术馆》杂志副主编。

李宏达,浙江师范大学哲学硕士,曾创办书虫教育公司,现入职于江苏凤凰出版社。

【红玫瑰】

《红玫瑰》创刊于1924年7月,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刊物。从期刊名称和封面设计可以看出杂志雅俗共赏。本期封面三要素呈三行式横向排列,期刊名称、插图和出版发行公司。封面主要图形元素为当时非常流行的水彩手绘仕女图,仕女着装代表着当时的审美潮流,她手捧玫瑰正欣赏着。期刊名称为西神所书写的隶书,方扁,但撇捺生动俏丽有动感,同时选择了红色,红色为中国人喜欢的喜庆吉祥之色,彰显可爱之意。字体排列仍然是从右到左的形式,说明当时的阅读习惯还未完全改变。版面整体感觉简洁、朴素而典雅。

【进步】

《进步》创刊于1911年,主要内容是传播科学技术新知识。其封面设计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学习西方平面设计方式,有了中英文混排,英文从左至右,中文从上至下,能看出设计处于转型期,封面天空云彩衬托书法楷体的“进步”二字,古人云:“楷法欲如快马入阵”,活脱而有气势,且字形端正,也表明其办刊的态度:积极认真地推动社会的进步。整体色彩选用的绿色,绿色代表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自由谭】

《自由谭》创刊于1938年9月,是宣传抗日必胜,揭露日寇暴行的刊物。封面设计大胆地采用了蓝黄对比色,使主题突出,“自由谭”取自颜真卿的书法,凝重大气,端正庄严,颇有民族气概。封面插画采用了版画形式,艺术性强,将抗战军人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也充分表达了该刊的宗旨:抗战必胜。文字阅读方式仍然是中国人习惯的从右至左,从上到下的阅读方式,彰显其中国文化特色。

【齐鲁学报】

《齐鲁学报》创刊于1941年1月。该刊封面设计选用是古代的画像砖图形为插图元素,刊物名也选用的是篆书,表明了该期刊的定位:注重学术理论和考据,主要刊登史学和国学学术文章。封面色彩简洁,黑色字体和浅蓝灰色配置,严肃而正式,与期刊定位完全吻合。

【特写】

《特写》杂志创刊于1936年3月,属于综合性画刊,其内容丰富,有漫画、诗歌、散文和摄影等。本期封面以插画为主,插画受到西方构成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风格的影响,以几何抽象图形和具象图形相结合,人物造型西方化。刊物名使用了设计的美术字体,色彩使用了红蓝两套色,封面整体感觉体现了杂志的定位。

| 点评专家 |

吴余青,博士,《湖南包装》杂志常务副主编,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业推广】

1933年出版的《农业推广》杂志主要内容是传播农业技术新知识。本期封面采用了生动自然的套色蚀刻版画的工艺形式,行草书法题写的刊名,配合流行的仿宋印刷体,直观地体现出期刊的内容和功能定位,带有民国时期浓郁的时代特征,从中也可以窥探到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建设的发展样貌。

【良友战事画刊】

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事爆发。媒体迅速激发出巨大能量,利用图片反映战争、反映中国军队的英勇事迹、反映侵略者对无辜百姓犯下的罪行。《良友》画报,在战事爆发几天后以“号外”形式出版《良友战事画刊》。号外封面以即时照片为主要视觉中心,配合以稳定的红色刊头,形成强烈的视觉力量感。你看这张封面,头戴钢盔,手持刺刀的战士,英勇而警惕,使得读者近距离地感受战争,感受图片的力量。

【新认识】

《新认识》杂志创刊于1936年,是主要为了探讨当时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认识时局的变化和动向的进步刊物。本期封面设计明显受到西方版式设计中网格式结构的影响,期刊名称由厚重的变体美黑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面采用当时由鲁迅等进步人士极力倡导的木刻版画的艺术形式形成视觉重心,重要文章的标题信息以竖排的固定版式分列排列,混合了中西式融合的结构逻辑,营造出思想进步的作者们放眼看世界的精神面貌。

【新民】

这本名为《新民》的刊物,以具有三维空间的建筑物图形和翻开的书籍形态构成画面主体,单纯的黑白色调为主要基调,引出轻松愉快的刊名美术字设计,营造出不同于以往的摩登面貌,从其整体的设计构思也显现出对传统旧文化反思和冲击。

【万象】

1941年7月,陈蝶衣主编的《万象》杂志创刊,该刊打破了孤岛文坛的沉寂,成为上海沦陷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作为综合性通俗刊物,它与纯文学性期刊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商业性”,所以刊物的定位是“广泛化、趣味化,避免单调和沉闷”,也正是由于这点形成了它兼容并蓄的风格。传统隶书字体的刊名搭配等线体文字信息,在传统意味的云水瑞兽的装饰纹样的衬托下,将彼时的文人趣味发挥到了极致,这些情趣所表达的是那个时代的时尚,也是那个时代市民阶层的精神食粮,提供着使人们回避现实的虚幻营养。

| 点评专家 |

张大鲁,《湖南包装》杂志副主编,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华》画报】

《中华》画报是一本综合性刊物,该刊涉及时事、新闻、体育、生活等内容。本期封面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月份牌广告画手法,以现实世界的视觉消费中心——柔美女性为主体,配以中国传统的雕梁画柱,体现了那个精致时代的审美需求。版面采用了中英文混排的方式,“中华”两个字使用在传统汉字基础上运用变形手法设计的美术字,与画中女性的柔美融为一体,西文横排于上,衬线体与无衬线体混合使用,体现出了当时美术设计界向西方文化学习的思潮。

【华安】

《华安》刊物封面设计受到西方构成主义与装饰主义手法的影响,主体图形采取了几何形态的抽象化处理。简洁的构图、大面积的留白使版面空间得到释放,将目录置于封面的思考,具有突破性,体现出封面设计不再仅仅针对画面展开,而是更多地考虑到版面元素之间的空间营造,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期刊名称采用了粗壮有力的宋黑体原型,加以边框装饰,庄严而正式。

【新声】

《新声》本期封面以插图为主体,采取象征性的图案化处理方式。虽以传统线描为加以表现,但主体人物与器物的造型手法居于抽象与写实之间,两者的比例关系经过设计者主观处理后显得别有新意,已经具有了西方表现主义风格的痕迹。期刊名称的设计别具一格,在传统汉字的基础上增加了笔画的波动感,像受到少女演奏乐曲的影响出现声波振动一般,乐曲之音呼之欲出。

【新语林】

《新语林》是由民国上海光华书局出版的文艺期刊,撰稿者均为当时国内一流的知名作家。整个封面色彩素雅沉静,与刊物的文学气质十分匹配。刊物名选用清秀的书法字体体现刊物内涵,配以遒劲有力的木刻版画加以表现,充分表达了那个时代文艺作品中西合璧、吐故纳新的思潮脉搏。

【儿童故事】

《儿童故事》是民国时期专为少年儿童兴办的期刊,每期封面均选用独树一帜的丰子恺先生的画作为底图。由于期刊定位面向儿童,而丰子恺先生的画作一贯以童趣与诗意并存著称,恰与先生所提倡的装帧之美“不仅求形式美感,又要能够表达书籍的内容意义,以致内容意义的象征”吻合。整个版面遵循了丰子恺先生画作中“以水墨线条为本质的前提下,融会西方的速写形式,涉笔成趣”的特点,期刊名称、期号的设计皆与画面的线条感统一于一体,整个版面有谐趣,亦有诗意。

| 点评专家 |

吴轶博,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设计主创成员。

【时代漫画】

《时代漫画》创刊于1934年的上海,鲁少飞主编。该刊它汇集了那个时代知名的漫画家,鲁少飞、张光宇、张正宇、张乐平、叶浅予、华君武、黄苗子、丰子恺、丁聪等,可谓是中国漫画大师的摇篮。《时代漫画》针砭时弊,关注民生,推动抗战,漫画家的画笔从老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华糜烂,描绘到底层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从时事政局延申到新思想、新思潮。

《时漫》创刊号封面,刊名字体与图形由张光宇设计。从“时代漫画”四个字体,可以窥见民国时期字体美学的倾向。张光宇的中文字体设计吸纳了西文字体设计的方法,中文笔画由几何直线与曲线构成,布白均匀,个别笔画提炼为点,局部笔画或拉长或缩短,打破了字型原本的平衡结构,呈现出独特精练的图形化字体特征。难得的是,在民国时期的刊物中,少有刊名中英文混排,英文字体特征与中文字型匹配度极高,在设计过程中,张光宇关照了中西文字彼此的字型。其英文“Modern Sketch”字体很独特,可见其在英文字型的选择与设计上的慎重态度,同时做了很多西文字体的研究工作。最引人瞩目的是封面图形,它好似一位高举矛和盾的骑士,时刻准备着要投入到战斗中去。这位骑士是由钢笔、铅笔、毛笔、墨水瓶、橡皮、三角板、直尺、纸张拼合而成,在骑士的胸前有一颗红心。在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民国政府腐败高压的统治之下,漫画家们用纸和笔武装自己,《时代漫画》就是战场,他们用诙谐多样的创意去唤醒和激励受压迫的人们。主编鲁少飞在创刊号的末尾留下了补白:“这一期封面的图案,以后用作我们的标识,表明‘威武不屈’的意思。”

【儿童杂志】

《儿童杂志》创办于1931年6月15日,由上海儿童书局出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版本以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主编陈之佛,胡叔异。1936年6月改版后,主编为徐晋、陈伯吹、蒋蘅、陈士辛。其刊物主要发表儿童文学,图文并茂,为小学生的课外读物。辟有小说、童话、寓言、剧本、文化科学常识、歌曲和儿童习作等栏目。本期《儿童杂志》高级国花号封面。从封面设计中可以感受到“国花”的朵朵绽放与花团锦簇。图案为简约的四方连续,花朵形态饱满而可爱。刊名字体的设计风格简练、稚拙,设计者有意将笔画调整成为孩童习字的幼稚状态,尤其是“儿”字,下半部分的歪曲显得出乎意料,俏皮而有趣。

【京戏杂志】

《京戏杂志》创刊于1935年,1936年停刊,共发行了12期。其发行的年代,正值印刷技术在国内日趋成熟,插图和摄影也得以发展,使得《京戏杂志》成为了图文混排的精美期刊。本期封面整体设计风格受到了德国、俄国、荷兰现代主义设计浪潮的影响,构图呈现简洁理性的构成形式,主次分明。书法艺术、传统的戏曲形象架构在西方构成主义风格的版式中,展现出民国时期独有的兼容并蓄的、中西包容的设计美学。

【万象】

张光宇、叶灵凤主编的《万象》于1934年创刊,只发行了3期。张光宇一直对《万象》念念不忘,直到1958年创办了《装饰》,使其成为了《万象》的延续,历经23载,他的心愿才最终得以实现。

本期封面是张光宇设计的“森罗万象”,这个设计现在看来依然没有过时。其刊名字体堪称民国时期字体设计的典范,笔画粗壮有力,注重体积感。整体具有篆书的风韵,又有传统装饰图案的意象。刊名字型保持了辨识度,形成了具有民族化特征的字体设计风格。封面插图的主题是“包罗万象”,张光宇将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装饰画风格。张光宇和当时许许多多的民国设计者们,不断地探索如何将中国传统图案转化为时代的视觉语言。《万象》的封面,无论是字体还是插图,都是张光宇在表现民族风格、融合中西方设计语言上的成功探索。

【东方杂志】

《东方杂志》于1903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终刊于1948年12月,共44卷819期。该刊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成为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历史最悠久的大型综合性期刊。近代著名学者徐珂、孟森、钱智修、胡愈之等人先后任主编。《东方杂志》本期封面由陈之佛设计,他秉承办刊思想,站在国际视野上,将古希腊、古埃及、古波斯、古印度等东方文化,融合西方文艺复兴到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装饰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图案表现方法。装帧设计吸纳采用了新艺术运动风格,整幅画面充斥了蔓延交错的卷草纹,植物的茎叶纵横缠绕疏密得当,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刊名为仿宋字体,隽秀而硬朗。字体与柔美流动的线条形成了刚柔相济、中西融合的表现方式。

| 点评专家 |

徐媛,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本文转载自期刊强国公众号原创。策展:段艳文,主办:期刊强国,协办:《湖南包装》杂志社,审校:梁学志。转载请联系后台申请,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