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讲到船舶的一些重要部件时,引用了海大精神来解读,比如船锚寓意坚定、船钟寓意严谨、螺旋桨寓意勤奋、船舵寓意开拓。这样不仅让我们记牢了专业知识,同时也让我树立了传承航海文化、奉献交通事业的理想。原本印象中枯燥的专业课也变得很有趣。”这是大连海事大学学生陈雨翎对学校《轮机概论》课堂的评价。
《轮机概论》是大连海事大学课程思政改革的示范课程之一。近年来,大连海事大学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构建了“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不断完善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人人思政、思政人人’指示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郑少南说。推进的学校课程思政改革,主要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问题。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形成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
升华: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我们要将思政的‘盐’适量、恰当地‘调味’进专业课、通识课,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价值引领的转变。”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副书记许民强说。
2019年,大连海事大学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针对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理工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路径和内在规律,打造具有参考价值的范例,并确定了数十门课程试点“课程思政”教学。“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尤其是孙玉清校长以一名轮机教师的身份直接参与《轮机概论》课程的讲授,与我们一起研究细节。希望通过这次试点,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书本以外更为重要的东西,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船舶辅机教研室教师苏玉龙说。
理工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难点在于思政元素不易发掘,以及思政元素不易“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知识讲授中。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海大的专业课教师向马克思主义学院“求援”,向学生辅导员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攻关,科学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案,使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与专业知识紧密相连的“思政点”,实现思政元素“自然引入—深刻阐述—留下烙印—思想认同”。
“计算机网络和网络通讯相关课程是以技术介绍和理论讲解为主,通过课程思政的网络信息安全内容,使得课程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历史结合现实,技术联系到国际形势,大大提升了大家的学习兴趣。”这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对《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的反馈。学校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定制了不同的课程思政方案。即使是同一门课,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老师们也会准备不同版本课程教学大纲,在不同的教学背景下,对思政元素的发掘和应用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特色:打造具有海大风格的课程思政
“这个课程涉及的内容有相关的公约法规,有管理体系,有船员职业等,其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多处共同点,在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能够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做到科学性和价值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使课程教学目标由单一专业目标拓展为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并存。增强学生的爱国教育、职业认同、应急管理意识等。”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教师王启福在谈到所讲授的《船舶安全管理》课程时说。
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处理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痛点,也是难点。早在2016年,大连海事大学就开始推行“百门通识课建设计划”,其中不少是涉海课程,如《北极简史》、《海洋文学》、《国际海事公约概论》;2019年,大连海事大学确定了数十门课程试点“课程思政”教学大部分是具有交通运输行业特色的专业课、通识课。2020年大连海事大学要建设完成的100门示范课程,大部分也是学校的特色专业课,所挖掘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比如奉献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的献身精神,坚忍不拔、立志突破“卡脖子”问题的科研精神、工匠精神等等,也都具有海大特色。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通过中外电子产品对比及我国某些电子产品核心技术的缺乏,结合国家未来对制造业的人才需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大连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师许爱德说。
“海洋影片和航海类专业的学生更能建立起职业的关联性和对应性,因此对学生的海员素质、人文精神培养更能起到实际的效应。” 讲授《英文海洋影片赏析》课程的韩晓娜老师说,电影教学是一种创新方法,也是人文教育的有效载体,是触碰情感世界、促进反思的有效途径。对航海学生来说,海洋主题影片即成为有效的载体。
规划:“三年三百行动计划”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
“‘三年三百行动计划’将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良性互动发展,形成具有海大特色、海大风格、海大气派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大连海事大学教务处处长吴桂涛说。
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的《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课程思政三年三百行动计划”及其他具体目标,在尊重课程思政建设科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的现实目标,对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相关工作作出的科学谋划。
根据方案,大连海事大学将在校内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出一批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打造具有海事特色、海大风格的课程思政。2019年以来,学校已经立项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5门。2020年底,学校计划建设100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覆盖100%的本科专业。2021年底,课程教学大纲融入思政元素,覆盖100%的本科课程,课程教学大纲不仅要体现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更要体现价值塑造的教学目标。2022年底,课程教学活动融入思政元素,覆盖100%的本科课程。
“海大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蓝色基因的传承。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这要求我们必须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的重要指标,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赵友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