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2020丨疫情之下如何实现开门红?中核检修有一份作战图
中核集团
强核报国 创新奉献 核的“视界” 邀您共赏
2020-04-13 10:24
关注

从南海之滨昌江,沿东南海岸线北上至山东海阳,沿途分布着昌江、防城港、阳江、岭澳、福清、三门、田湾、海阳等数座核电基地。今年一季度,中核检修有限公司承接其中10台机组的大修任务,目前已经完成7台,其中海阳核电1号机组首次大修创我国核电机组首次换料大修最短工期纪录,核电业主山东核电公司专门致函到中国核建对中核检修予以表扬,实现开门红。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在确保5000余名员工零感染前提下,中核检修是如何突破重围实现良好开局的呢?对此,中核检修党委书记、董事长曾浩亮出了“作战图”:

按照中核集团党组部署要求,把疫情防控与核安全并重,放在首要位置。以最严措施、最严作风、最严纪律,紧抓严查、严控、严防三个环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决不让1例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进入核电现场,坚决做到员工人身和机组运行‘双安全’。

第一招丨责任:始终保障核电运维安全

2月3日,福清核电3号机组汽轮机厂房,一个棘手的问题让现场人员一筹莫展。该机组汽轮机解体时发现问题,急需维修处理。然而,本来只能设备厂家能做的工作,但受疫情影响无法到场维修,工作迫在眉睫,难道真的要等到疫情结束吗?

就在执行此项检修关键步骤时,福清核电紧急向中核检修福清分公司提出了协助维修的需求,接到维修需求后,中核检修不等不靠,积极响应,第一时间成立“汽轮机低压缸转叶紧急抢修党员突击队”,并到现场进行缺陷核实,经过反复的讨论后,提出可行的检修方案。经过连续奋战到第二天凌晨,他们最终高质量完成该项任务。

事后有人问起突击队负责人“面对这么多不利因素,当时你们自己心里有底吗?”。他们笑一笑说:“我们是党员,关键时刻就要冲锋在前,无所畏惧。”

“疫情防控没有局外人。”曾浩强调:“在特殊时期、关键时刻,保障核电运维安全和疫情防控一刻也不能放松,我们更要体现担当。”中核检修深刻意识到,因为突然来袭的疫情,这轮大修与以往不同,必须更加尽职尽责。为防疫生产两不误、两促进,中核检修审慎度势,按照中核集团党组部署快速反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公司总部与各基层单位视频例会、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视频会、疫情“日报告、零报告”等制度,研究部署防控和经营中的重点工作,一事一会,确保疫情防控管理和复工复产推进不留死角;建立春节期间值班制度,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同时,为确保机组大修任务顺利进行,中核检修提前谋划,积极做好甄选各专业精干人员、人员授权培训、物项采购、后勤保障等各项准备工作,精确计算着工期的每一个刻度,而在与时间的赛跑中,将“责任”二字始终贯穿其间,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与各核电公司高效协同、精准控制,优质高效的完成全部检修工单。

中核检修党委发出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特殊战役’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让党旗在防控斗争、复工复产第一线高高飘扬”,并下拨专项资金支持各基层单位开展疫情防疫工作。

各基层单位第一时间响应公司党委号召,组建“党员突击队”9支,“党员安全人”18名,“党员责任区”“党员责任岗”67个,作为防“疫”主力军,全体党员不辱使命,全力保障实现“双安全”。

第二招丨安全:严守核工业生命线

2月,山东海阳核电1号机组核岛内一片热闹景象。上部堆内构件、压力容器大盖、水闸板等重达数吨甚至数十吨的零部件,在吊车的牵引下平缓上升、移动、降落。殊不知,操控这些庞然大物的吊车司机班组,5人之中竟有4人为女性,其中 3个“70后”,1个“80后”。

塔吊操作看似简单却并非如此,不仅要注意高度的把握,更要注意周边的安全,犹如在数十米的高空上演“空中芭蕾”,必须眼尖、手准、心细,来不得半点马虎。巾帼不让须眉吊车司机冷晓静和她的姐妹们却说:“虽然手臂经常会酸,但是我们必须要保证安全,不能有丝毫懈怠。”

正如冷晓静的名字蕴含的深意一样,中核检修人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沉着冷静“应战”,这台机组创造了我国核电机组首次换料大修的最短工期纪录。

安全是基础,没有了安全,一切都将化为零。一直以来,安全是机组大修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这次更显特别,除机组外,人员安全也是重中之重。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核检修坚决贯彻落实中核集团党组和中国核建党委要求,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应急预案》,层层压实责任,构建完善的工作管理机制,确保员工人身和机组运行“双安全”。

与此同时,各基层单位第一时间组织采购口罩、体温计、消毒水等防护物资,实行入场健康登记、量体温、戴口罩、消毒……建立“高考式”就餐制度,所有人分散就餐,避免人员聚集带来的防控风险;安排专人对办公楼、食堂、班车、宿舍等区域每天进行消毒;针对返岗员工隔离,观察点安排专人负责,组织志愿者准备房间、生活用品和消毒用品,每天为隔离员工检测体温,登记健康状况,送去一日三餐,代购生活用品,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建立错峰工作制,科学安排各项生产任务,杜绝“一窝蜂”人员聚集,确保高质量完成各类生产任务,保障核电运维安全……一座防控疫情的铜墙铁壁迅速构建起来。

截至目前,中核检修保持着零感染纪录。

第三招丨创新:注入大修新动力

核电机组大修出现小意外是常有的事情。在海阳核电1号机组大修中就发生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在进行主蒸汽系统主给水逆止阀解体作业时,中核检修人员发现该阀门为Y型斜口大口径逆止阀,由于吊点空间受限,且与阀门垂直方向有偏差,拆装作业时需多人同时用手动起重机械——手拉葫芦,对设备部件装配进行调整拆装。在多人协调作业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现场工作负责人发现该阀门部分部件没有专用工具无法解体。中核检修专项作业组经反复研究测算,多次调整设计结构后,研制出了该阀门专用拆装工机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工作质量。

然而,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该项工作将顺利结束时,又一个困难摆在了中核检修专项作业组面前。在直径为300毫米主给水逆止阀阀座缺陷处理时,原计划厂家将派专人到现场进行指导,但由于疫情期间,无法到达核电现场。中核检修现场工作负责人则主动请缨,在得到海阳核电和厂家授权后,凭借精湛的技艺对两台逆止阀阀座进行人工研磨,最终经检验100%合格。

事后有人问起该负责人薛凯首次作业的感受时,他笑一笑说:“我们中核检修人,要有首创精神,关键时刻就要在保证核安全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

的确如此,中核检修一直把创新工作作为一项最基本的任务常抓不懈,让创新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行动,成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力。

本季度大修中,中核检修面临首次作业、国内首台、首次大修等,挑战重重,但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核检修已经将创新融入每一个员工的血液中,成为了高质量完成大修任务的第一动力。据了解,一季度中核检修共取得“一种阀座拆装工具”、“海水通道液位探测装置”等20项国家授权专利,均用于机组大修工作,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已完成的7台机组大修任务中,有3台机组大修任务较计划工期提前完成。

第四招丨协同:支援调度一盘棋

2月19日,昌江核电1号机组第4次大修启动,数百名本核电基地返岗和外基地支援大修员工需要到达昌江核电基地,一时间防疫压力与生产压力空前。

而此时,中核检修承接的福清核电3号机组、阳江核电3号机组、海阳核电1号机组的大修正在进行中。当前疫情如此严重,中核检修如何将省外人员安全送达海南,协同完成昌江核电1号机组大修呢?

早在2月8日8点23分,也就是农历元宵节,跨春节的岭澳核电3号机组大修尚未结束,但一辆载着40余名中核检修员工的客车驶离大亚湾,向着海南进发。“员工虽然很辛苦,但公司是一盘棋,作为老基地,我们有责任支援其他兄弟单位。”中核检修深圳分公司总经理王延韬说。

为保障支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深圳分公司安排大巴专车送往,并组织专人带队负责体温监测及人员健康观察。一路疾驰到达广东省徐闻县准备登船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两名员工体温异常。随行带队人员立即向深圳分公司总经理王延韬汇报,深圳分公司第一时间向公司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汇报。领导小组高度重视,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对该事件进行部署研究。会后,王延韬当夜12点驱车14小时连夜赶到徐闻县,会同昌江分公司负责人按照公司部署对该事件进行处理。两家分公司领导一边组织人员配合当地政府安排人员就地隔离,进行核酸检测,一边安抚人员情绪,稳定队伍。最终检测显示两名员工为普通流感。这支队伍再次奔向昌江核电1号机组大修现场。

就在同一天,海盐分公司选派25名骨干员工前往昌江核电;2月中旬,福清分公司选派电气、静机、焊接、堆本体专项作业10余人赶赴昌江核电……165名外基地人员,数千公里支援。3月19日17时34分,海南昌江核电厂1号机组并网成功,中核检修凭着协同作战这把“杀手锏”完成使命。其实,此次大修的人员调度只是中核检修众多大修协同调度中的一次。

随着全国企业的复工复产,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用电量也将持续增加。中核检修将切实保障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和经营管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为中核集团发展贡献“检修力量”。

作者:盛安陵 李翠凤 徐康

责编:段新瑞

审校:连敏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