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人民教育》杂志连载“时代楷模”陈立群以一颗爱心、满腔热忱写就的支教故事。今天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读到发生在苗族孩子小熊身上令人唏嘘的故事。
希望孩子在经历酸甜苦辣后,拥有更充实和美好的明天
7月2日,从杭州一回到贵州台江,学校欧阳光俊书记就告诉我:“一位来自番省村排朗苗寨在学校食堂做工的阿姨说,高三学生小熊的父亲在广州打工时不幸遇难。同样在广州打工的母亲带着骨灰回来,为了不影响小熊的高考,昨天已经把骨灰埋了。母亲准备高考结束后再告诉她。”这样的事,以前只是在媒体上看到过,如今还真的发生在自己学校了。
7月3日上午,我和欧阳光俊书记等一行来到排朗苗寨小熊家进行慰问。这是一个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小熊的父亲曾上过初中,后来就去广东汕头打工了,在打工过程中结识了当地一位只上过小学的姑娘,就是现在小熊的母亲。多年来,小熊的父亲一直在汕头打工,母亲开始时在家照看孩子;近年来孩子长大了,进入初中住校,母亲也就和父亲一起外出打工。小熊的父亲在建筑工地打工,6月底的一天,由于施工过程中靠墙放着的玻璃突然倒下,小熊的父亲被压,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这给家庭带来了无可挽回的巨大悲痛和损失。
看得出来,在向我们叙述的时候,小熊的母亲还在悲痛之中,等她稍稍平静一些的时候,我问了一些问题。
“为什么出殡的时候不让小熊参加?”我小心翼翼地询问。
“为了不影响她高考。”
“其实高考并没有那么重要,而且每年都有。她的父亲没有了,作为长女,见一见骨灰,送父亲上山,只有一次。”我说。
“她父亲很希望几个女儿好好读书,考上好的大学,将来有出息。我相信她爸爸一定会理解的,会支持我这么做的。” 小熊的母亲坚定地回答。
“我现在只能配合您这么做,因为即使她回来了,也什么都见不到,而巨大的悲痛多少会影响她的高考。只是高考前她想得到父亲的鼓励,这怎么办?”我焦虑地问。
“我们本来说好,高考的时候爸妈会回家一次。小熊已经在电话中问我,为什么爸爸的电话打通了不接。事实上她爸爸的手机在我这里,我告诉她,可能你爸爸有点忙。”这位母亲泪眼婆娑地诉说着。
“高考时您会去学校看看她吗?”我再次询问。
“我已经跟她说好了,7月7日上午考完第一场,我在校门口等她,我就告诉她父亲因为工地上比较忙,请不出假。希望她全力以赴,考出好成绩。”她若有所思地回答。
应该说,这位母亲在遭受丧夫之痛的时候,还能够思维缜密地想好这一切,体现出较好的处理事情能力。在遭遇突如其来的生活打击面前,她选择把一切悲痛自己一个人默默扛起来,理智地按照丈夫所愿把培养好三个女儿放在首位。作为教育人,我为台江百姓开始重视教育、关注子女读书的巨大转变感到欣慰。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首先是人的精神成长,是求真、向善、尚美领域获得相应发展。作为校长,我希望学生对我说真话,前提是我对学生说的一定是真话。小熊的家出了那么大的事,我也去了她的家,一方面作为知情者没有及时告诉她,心里总是感觉不踏实;另一方面我也担心在突如其来的重大打击面前,这孩子是否扛得住。
7月9日上午高考结束后,小熊母亲来到校门口接女儿回家。我在校门口碰到了这位母亲,告诉她我和学校办公室、学生处的两位副主任也一起送孩子回家。小熊的两位同学从班主任那里得知情况后,尽管两天半高考刚结束十分疲惫,尽管两位同学的家长已经来到学校接她们了,但两位同学还是坚持要一起送小熊回家。老师和同学都希望能够陪着她一起度过这人生的艰难时刻,带给她一点安慰,一起来承受这种痛苦。
来到家里,当小熊得知父亲不幸遇难,瞬即号啕大哭起来,一众亲人都哭成了泪人,让人悲痛不已。门外下着大雨,似乎这哭声已经感天动地。我和小熊母亲商量,是否可以让小熊去山上祭奠一下她的父亲,尽一份孝心。母亲同意了。
因为下雨,上山的路又都是羊肠小道,两旁杂草丛生,大家的鞋与裤脚都湿透了。小熊在父亲的坟前跪着,一边哭一边给父亲烧纸钱。两位同学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山上,始终一左一右搀扶着她。离开前,小熊对父亲承诺:“我一定会好好读书,读给你看;我一定会照顾好两个妹妹。”悲恸欲绝中简单的几句话,充满着斗志和责任感。与其说是对父亲的承诺,倒不如说是给自己定下的目标、立下的誓言。可以想象出小熊的未来会是充满艰辛的,但也一定是成功的。这既让人心疼,也令人欣慰。作为校长,我实在不想让我们的学生过早经历这种生离死别的打击。只是人生无常,如同哲人所言,不知道希望与悲伤哪个先到。唯愿这一切能够带给孩子对人生的更深理解、更多思考,在经历酸甜苦辣后拥有更充实和美好的明天。
在吃饭前的间隙,我问小熊:“在你的记忆中,对父亲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什么?”她略加思索后说:“父亲经常对我们仨姐妹说,读书成绩好一点差一点都没有关系,尽力了就好,但做人一定要做好人。”多么朴实的语言,出自一位打工的农民父亲之口,道出的却是教育的真谛。
一个本就贫困的家庭,从此又不再健全完整。小熊已经高中毕业了,根据她的现场承受能力,考虑到苗族的婚嫁习俗,我和她简单聊了一下接下来她应该有的各种思想准备;作为长女,希望她安慰好妈妈,照顾好妹妹;如果遇到了什么难以跨越的坎,可以和我联系。
我们准备出发回学校的时候,小熊和她母亲一起来到停车场,我注意到母亲和班主任说:“我准备先去广东汕头退了原来租的住房,然后到凯里去找一份工作继续打工,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这样还可以照顾读书的几个孩子。”远远地听到这些话,我也放心了很多。
以平常心做平常事
在苗族地区,丧夫之后的苗族妇女通常都是要改嫁的,应该说这也符合人之常情,只是有些习俗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还是很不公平的。比如不接受男到女家的入赘,比如转嫁的母亲不准带走孩子,又比如改嫁了就不准再回原来的家。这些习俗,硬生生地将母亲与孩子分开,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世界上最残忍的事,莫过于把幼小的孩子与母亲分开。动物皆然,人类更甚。
在台江民族中学,来自不健全家庭的孩子就超过了10%,这300多个学生自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每当想到这些我就会感到揪心。数千年来形成的婚嫁习俗是不可能说改就改的,唯一的弥补就是在包括学前教育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尽最大可能梳理出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心呵护。特别是在孩子尚小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承担起爹妈的角色,尤其要加强心理上的疏导,让他们能够同常态家庭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来到黔东南支教已经四年多了,平时经常参加关于脱贫攻坚的会议、学习,也有很多机会面对媒体的采访,外出介绍教育组团式帮扶的经验,还获得了不少荣誉。但事实上,我们俯下身子来倾听时,弯腰屈膝幅度还不够大;走进学生去发现问题时,察言观色的敏锐度还不够强;深入困境去帮扶时,去浮除躁的澄澈度还不够纯。
在高一年级组班主任办公室,大家都在分析近期发生在几个贫困学生身上令人心疼不已的事例。杨群副校长说:“陈校长来了之后的这几年,他发现了那么多发生在学生身上令人心疼不已的事例。其实,迎来送往的一届届学生,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发现和处理这些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一直都在那里,只是他们觉得我及时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罢了。而我觉得全校有3000多名学生,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就有1200多个,我们发现的问题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孩子,他们的生活需要帮助,他们的内心需要呵护,他们的生命需要敬畏。
我们经历了太长时间物质上的贫困,面对突如其来的物质、金钱、权力、地位和荣誉,似乎还缺乏相应的承载能力,心灵的提升,似乎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大众生活秩序的功利化和情绪化,使得人们很难保持住自己的初心而不被这相对功利的时代所裹挟,从而失去了很多真正美好的东西。
出身农村,几度辍学,选择支教,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一再告诫自己,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平平常常。我也打心底里感恩过去的宏志生和现在的苗族同胞,是他们给了我想要做一点平民教育工作的机会。我到台江后,学校高考成绩连年提升,说明苗族孩子是聪明的。他们所需要的,就是为他们创设一个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
来到黔东南,一开始很排斥采访,记者的采访理由是可以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从而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参与“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一系统工程。这话听起来不无道理。就这样,在半推半就之间,接受采访越来越多,慢慢地似乎也被裹挟与同化了。有时感觉似乎离自己的支教初心渐行渐远。
学校教育,人是目的。如果说学校教育是一种保护和奠基,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一只蝴蝶,化身为苗族神话传说中的“蝴蝶妈妈”,去保护孩子的自信,守护孩子的生命,为他们的未来进行知识与精神的奠基。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一种生活和创造,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一头牛,它是苗族人所喜爱和崇拜的图腾,可以与孩子为伴,帮老农耕作。我愿用牛角装点他们的生活,让生活作为教育的重要源头,在生活中教育,在创新中腾飞。
如果学校教育是一种唤醒和发现,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一条盘瓠,苗族神话中神勇的龙犬,用敏锐的嗅觉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不厌其烦的吠声去唤醒每一个孩子的内在潜能;叫醒一方政府治贫应治本,着眼未来,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叫醒当地百姓,一定要坚持让孩子读书,用一代人的努力换来后代人的转型;叫醒外来的帮扶者,少一些政绩意识,多一点躬耕践行,沉下心来,蹲下身来,走下寨来,看看孩子经历了什么,听听孩子在想什么,想想我们留下的是什么……(作者陈立群,系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原校长)
文章来源:2020年第19期《人民教育》杂志
本期编辑:项佳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