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墩文化:考古界的艺术传承
工艺美术公共平台
国家工艺美术平台——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官方账号。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工匠精神。
2020-11-03 18:18
关注

今天要讲述一个7300年前的古老文化与一群朝气蓬勃的现代大学生的故事。主人公叫刘珏汝,是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的在校学生,她带领我们穿越数千年去探索和追寻“双墩文化”。

她所在的团队在安财财经大学李骏、方军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不断深入挖掘和探索来自于安徽省淮河流域的独有文化。

安徽省双墩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及文物上的 600 多个刻画符号,记录了 7300 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的先民们,勤劳、智慧、团结、协作的生活方式,以及氏族部落的社会形式。他们从事渔猎,男耕女织,崇尚自然,和谐生态。

双墩文化是淮河流域特色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刘珏汝以及她的团队,作为本次“国潮创新生活服饰设计大赛”的积极参与者,立志于保护和发扬双墩文化,打造文化品牌,让地方文化能够被大众所知,喜闻乐见。让古老的文化用起来,活起来。

在她们的眼中,国潮服饰代表着Made in China,如果能将中国5000年文明独有文化底蕴融入街潮,以中国元素打造出的服饰会更有韵味。这是服饰设计界的一场革命,也是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信的表现。

“灿烂的华夏文明,世代先民智慧勤劳、团结协作,逐步形成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各地方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无不让我着迷。”刘珏汝说到。

其实,这也是她研究设计的灵感根源。

国潮设计与其他产品设计有很大不同,比如在双墩服饰中,她们运用到了双墩文化出土文物中特有的文化符号,融合了双墩文化与安徽民俗民风,进行多元化的文创产品设计。

团队成员在设计中翻阅了各种资料,研究了7300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的追求与梦想,生活与环境,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深深地陶醉在灿烂的古文化之中。

目前设计的难点是选材,既要符合远古时期的风格,又要应用现代工艺,使得文化穿起来,用起来,动起来!但是年轻的她们有信心克服设计难点,迎难而上。通过设计国潮服饰,不仅用她们自己的方式保护和发扬淮河流域先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不断充实与完善了她们自身的设计,这是一路走来最大的收获。

在本次国潮创新生活服饰设计大赛之中,刘珏汝以及她的团队所参赛的作品,目标受众人群一般为18-22岁的大学生群体,这一群体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试图在追求时代潮流的同时,能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因此,她们将现代元素融入古代的双墩文化之中,为传统文化注入了全新的血液。在设计上符合当代人审美,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这是一种新时尚与新潮流。

国潮服饰正在崛起,Made in China不仅会在中国流行,更会在世界大放异彩。刘珏汝相信,将会有更多对国潮感兴趣的国人加入到她们的行列之中。

未来这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想要去尝试的风格是将中国传统服饰元素融入设计中,不断探索和发扬灿烂的中华文化,让中国文化搭载国潮服饰走向世界。让设计更加精致,成为中国人喜爱的大众风格。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