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与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联合发布了《2020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报告》(下称《报告》)。《报告》随机抽取来自全国8759名使用智能护眼产品云夹的活跃用户的近6900万条有效数据,对2020年青少年用眼行为、视觉环境及近视认知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7月青少年用眼时长超标2倍,每两人就有一人近视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也就是说,我国儿童青少年每两人就有一人近视。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规模“云端”教学的开展,给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带来了新的巨大挑战。据教育部对9省份14532人的最新调研显示,与2019年底相比,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5.2%、初中生近视率增加了8.2%,高中生近视率增加了3.8%。
《报告》数据显示:在用眼时长方面,青少年平均每天用眼时长在4小时以上,超过推荐值(<2小时)的2倍有余。
稍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用眼距离比平时有所改善,全天用眼平均距离为32.3cm,已有超过八成青少年用眼距离大于33cm,但仍有17.7%的青少年平均每日用眼距离低于标准线。
从地域上来看,我国东北、西南、华南、华东、西北、华北、华中等不同区域青少年用眼时长均超出标准1倍有余。其中,华东区域青少年平均用眼时长最长,高达277.9分钟,超过4个半小时。
1-7月青少年平均每日户外有效暴露时长严重不足,仅为32.3分钟
户外活动是独立性保护因素,保持每天2小时、每周14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让青少年近视发生率降低10%以上。这主要因为太阳光的光照强度比室内光照强度高数百倍,光照越强,多巴胺释放量越多,而多巴胺能抑制近视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高强度光照可使瞳孔缩小、景深增加,模糊减少,也能起到抑制近视的作用。
然而,根据《报告》,2020年1-7月,青少年平均每日户外有效暴露时长严重不足,仅为32.3分钟,尚未达到推荐值的1/3,使得孩子们近视发生发展的危险极大增加,这也可能是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11.7%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报告》特别指出,青少年近视防控需要“光合作用”,坚持户外活动必不可少。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更需要鼓励学生多参与户外活动。
同时,阅读环境的光照值也是影响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报告显示,疫情期间青少年平均阅读环境光照仅为109.7,远远低于推荐值(125lux以上)。
网课时长直接影响青少年视力
疫情期间,各地号召“停课不停学”,学生居家“上网课”成为主流。据教育部最近发布的调研结果显示:每天上网课总时长一个小时以内的,近视检出率是45.8%,超过4小时的则提升至76.7%,网课时长对孩子视力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也成为加剧近半年学生近视率增长的一大主因。
近视防控,眼科专家给出建议
主任医师、眼科博士后、爱尔眼科山西省区小儿眼科专家王艳华指出,家庭、学校可采取相应的护眼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孩子的用眼行为进行适当干预,让孩子学会健康用眼:1、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尽量多的进行户外活动,保证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如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在进行这类运动时,眼睛随着球类的轨迹运动,能够放松眼睛,减少眼外肌肉的负担;2、适当的课间休息、远眺,学习30-40分钟眼睛远眺5-10分钟,这样能最大限度保护视力和眼睛;3、保持正确的坐姿,眼睛距离桌面30cm,看书时不要行走、坐车、趴着、躺着,光线不宜过暗;4、在生活中尽量减少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尤其是移动电子产品,如果可能尽量在3岁前不要接触电子产品,3岁后可适当放宽,每天使用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5、室内光照要充足,夜间学习室内大灯要打开,同时使用台灯。台灯摆放在左上方,避免握笔的手遮挡光线,在笔尖处的书本上形成阴影;6、饮食方面建议营养均衡,多吃高蛋白食物,减少甜食,比如糖果、饮料、冰淇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