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起源和演进
文明智者
文明智者,强者自救。
2021-01-17 21:19
关注

文明的起源和演进

林坚

我们所知的人类文明起源于约200万年前,经历了发展演变的复杂的过程。

王文明书法-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一)汉语中文明的界定

2000多年前的《周易•乾•文言》中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孔颖达疏说:“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文章而文明也。”

《易经》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以化成天下。”孔颖达疏说:“文明,离也,以止艮也。用以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

《周易•大有》中说:“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尚书•舜典》中说:“睿哲文明,温恭永塞。”意为国家和社会面貌的开化、光明,富有文采。《尚书古文疏证》解释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为明。”

刘勰 《文心雕龙注•原道》中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文明,在中国文化中指的是一种进步状态,与蒙昧相对;是一种文雅意味,与野蛮对照。

梁启超在《文明之精神》中说:“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

孙中山说:“实际则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持,而后能进步。”

陈炎认为,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人作为一种“类存在”,至少具有使用和制造工具(包括一切科技手段)、依赖和凭借社会关系(包括一切社会制度)、渴望和追求情感慰藉(包括一切精神享受)这三个基本特征。唯其如此,人类才可能有对真的探索、对善的追求、对美的创造。可以说,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换言之,人类要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真的探索、善的追求、美的创造。人类要进行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和创造,就必然会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在克服这些矛盾的努力中所达到的历史进度。所谓文明的尺度,正是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综合尺度。 【1】

(二)西方对文明的认识

在西方,“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ivil”“civilis”,原意指在城市享有合法权利的公民。sivitas意为都市、城市,civilizo意为教化、开化。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社会把当时由封建神权、习俗向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演变称为“civiliser”,即公民化过程。civilization源自城市生活,与都市的开化有关,较为侧重外在的物质品位。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把体现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新的文化气象称为“civilization”,即“公民化”的文化,包含“公民的、国家的、社会的”意义,表示国家、社会的进步状态。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认为文明发生的标志是:阶级(即宫殿或贫富)、金属工具、文字;他认为古代文明的成就与标志是:出现了城市、贸易、简单机械、学校、科学、立宪君主制、国际法、成文法等。他提出了“文明时代”的概念。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别开来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人类文化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和习俗。所有这一切使人类能适应自然环境和相互间的关系。” 【2】

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提出文明出现的三个表现是:(1)存在一系列人口至少在5000以上的永久性城镇、集镇或城市;(2)已发明、使用文字;(3)已有纪念性的公共建筑和进行礼仪庆典活动的中心场所。

日本的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说:“文明就是指人的安乐和精神的进步。”“所谓文明是人的身体安乐,道德高尚;或者说衣食富足,品质高贵。” 【3】

日本的岸根卓郎在《文明论——文明兴衰的法则》中认为,传播知识的过程就是文明。文明应该解释为“语言和文字被人们感觉和记忆、被积累和客观化,由特定的个人向其他的个人传递,向客观的知识体系发展的过程” 。【4】

法国史学家基佐认为,文明就像海洋,它构成一民族的财富,该民族的生命的一切要素、支持它存在的一切力量,都集中并团结在它的内部。

沃勒斯坦把文明定义为:“世界观、习俗、结构和文化(物质文化和高层文化)的特殊连接。它形成了某种历史总和,并与这一现象的其他变种(即使不总是同时)共存。”

洪堡特认为:“文明,也即各个民族在其外在的社会兼职、风俗、习惯方面,以及在与此有关的内在心态方面的人化过程(Vermenschilchung)。” 【5】

弗洛伊德说:“所谓人类文明,对我来说意味着,人类生命是从其他动物状态发展而来,而且不同于野兽生命的所有那些方面••••••人类文明常常向观察者展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包括人类为了控制自然的力量和汲取它的宝藏以满足人类需要而获得的所有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还包括人类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调节那些可资利用的财富分配所必需的各种规章制度。” 【6】

王文明书法-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三)文明发展阶段

文明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人类文化的最初表现是石器,起源于约200万年前,这是人类文明已经成型的起源。

人类文明起源于族群生存和狩猎。狩猎和采集文明时期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时期。

约180万年前,人们开始学会用火、食用熟食。

约距今50万至25万年前,石器生产达到大规模制造水平。

约28万年前,发明了灶,熟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开始超过生食。

约20万至15万年前,最初的语言开始从各种原始声音系统中出现。

约13万年前,雕刻和音乐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出现。

约10万年前,人类可能开始给事物命名。

约5万年前,不同的语言和艺术开始引导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约5万至3万年前,人类开始认识到死亡现象,殡葬出现,思想出现,人类进入巫术文明时代。

约3万年前,中国人开始穿上服装,出现染色工艺,家族出现。

约2万年前,石盘磨、石磨棒等植物食品加工工具出现,饮食工艺、陶器开始出现。

约1.5万年前,炊煮器开始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狼被人们驯化成狗。人类开始驯养各种牲畜和家禽,以弥补食品的不足。

约1.2万年前,大型动物种群基本上北人类灭绝。中国人培育出栽培水稻,标志人类文明进入农业文明时代。

有人按照人类在地球上生活的年代来划分文明:古代文明从人类起源到新石器时代开始,即从公元前15000年到公元前8000年;中世纪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到文明黎明时期(大约公元前3500年);从中世纪到开始工业革命的公元1750年称为近代文明。

西方文明通常被划分为四大主要时期:古代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500年),中世纪文明(公元500年—1500年),近代文明(1500年—1900年),当代文明(1900年至今)。

法国学者孔德提出,西方文明过去经历了两大阶段:宗教—军事阶段,即从有史记载到罗马帝国灭亡的阶段;形而上学—法律阶段,延续到了孔德所处的时代;而人类正在过渡到第三阶段。

可以从人类生产方式的变迁来对文明进行分期,如“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信息文明”。

从社会形态划分,如“原始文明”“奴隶社会文明”“封建社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

(四)文明发展体系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文明是人类创造的成果,是同野蛮和愚昧相对立的范畴,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是社会发展中各种相互关系的高级属性和积极特征的复合体系,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

文明体系是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以及人的文明建设的体系,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物质文明主要体现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为人们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条件。精神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显现,主要表现为理性、智慧、宽容,享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领域的文明成果,包括民主、公平、平等、公正、正义、法治等基本价值,表明从政治、制度方面加深了对文明的认识。生态文明是基于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积极成果的总和。人的文明包括精神文明、行为文明、仪表文明、语言文明等。社会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文明是整个社会具有崇高的社会风尚、健全合理的社会体制和机制,形成了整体的文明状态。广义的社会文明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的文明。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含多种要素,具有环环相扣的逻辑结构。如罗荣渠所说:“现代化的过程有若干不同的层面:经济发展是物质的层面;政治发展是制度层面;而思想与行为模式则是社会的深度层面。” 【7】

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新提高、达到新高度,最根本的表现就是人的文明程度适应现代化要求、达到新时代的新高度。

[1]参见陈炎:《“文明”与“文化”》,载《学术月刊》,2002(2)。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册,105、68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3]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32-33页,

[4]岸根卓郎:《文明论——文明兴衰的法则》,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 [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36-3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 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5卷,156-157页,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

[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12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