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桥是在传统美学框架下去超越地理坐标的桥梁设计,它的价值往往大于了桥梁本身的价值,激活区域空间就是其中之一。我们需要继承传统的桥梁文化,也要创造新的桥梁记忆。
——建筑设计师 张柯”
月牙湖的桥以传统的拱形与通体细腻的白色桥面
营造出古典美
这恰好与摩登的写字楼
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
桥也可以变成更为活跃的空间
常言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水网纵横的成都平原,桥头林立,长虹卧波。桥,成了一大风景。南门大桥,北门大桥,九眼桥,送仙桥......对于成都人来说,这些老桥代表着他们的情感归宿。而在城南高新区,正生长出一大波具有“网红”潜质的新桥,它们是建设公园城市空间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过去,桥一直是一个交通节点
城南新桥,跨越地理坐标
过去,桥一直都是一个交通节点,人们在意的多是桥对岸的目的地,而不是桥本身。随着越来越多颇具颜值的“新桥”出现,桥本身也变成了目的地。
设计师的小心思
当你往来栏杆堰绿道的人行桥
会惊奇的发现桥体的颜色居然不一样
横跨天府二街,连接大源中央公园绿道的如意桥是附近片区居民饭后散步的好去处。
这座长213米,宽5米,立面造型以音乐律动为灵感的人行桥,造型颇具美感。从半空看去,桥梁似一柄‘如意’镶嵌于城市之中。如意桥从规划设计理念开始,就注入了主创设计师对美学的考量。成都中筑华恺设计的主理人,如意桥主创建筑设计师张柯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乐器“排箫”,他希望这座桥形体的起伏和飘动,犹如音乐的律动。张柯认为设计只有在拥有符合大众的审美后,桥的其他价值才会逐渐显露出来。如意桥并不只是通行桥,它需要进行更多的美学考量。
如意桥集合了设计师对美学
和以人为本的考量
网红桥激活的城市活力
如张柯所说,城南新生长的“网红桥”,在满足基本功能后,通过公共空间氛围的营造,会产生更多的价值。去年年底落成的五岔子大桥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成都top1的网红桥, 这座位于高新中和片区的新地标,实现了建筑在形式与功能间的平衡,蜂拥而至的市民前来打卡,激活了该片区的城市活力,周边的商业氛围也被带动了起来。
五岔子大桥预留了更多的人行空间
夜晚,五岔子大桥更加活跃
五岔子大桥规划之初为市民预留了足够的公共空间。夏天的夜晚,当充满未来感的莫比乌斯环被点亮,桥上的环形台阶上人潮涌动。滑着滑板的潮青年,手机直播的新晋网红,散步拉家常的普通市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平台。这座桥不仅连通了桂溪和中和两个片区,更让市民与城市相连。市民能放慢脚步,去参与,感知城市的温度。从纯碎的交通空间转换为留得住人的公共空间,并让它成为一个区域的地标,这是网红五岔子大桥案例可以借鉴和思考的方向。
城市中的景观——月牙桥
公园城市的一部分
与许多老城区的通行桥梁不同,高新区的桥梁很多是公园城市慢行系统的一部分,起到连接绿道和公园的作用。作为天府绿道的重要一环,锦城公园的设计者以空中绿道理念在锦城公园内修建了 7 座桥梁。
亲水性的栈桥连接了市民与公园的距离
连接桂溪公园与中和湿地公园间
的铜锦南桥
锦城绿道南区工程概念规划设计负责人,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五院前期规划所所长白熙认为,这 7 座桥梁作为公园城市慢行系统中的一部分,为的是把人的体验感推到最高,因此必须保障人们骑行和步行的连贯性与安全性。无论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还是在公园中建城市,这些“新桥”承担着公园与公园、公园与社区街道、以及不同等级的绿道间的转换作用,因此桥梁的引桥坡度都进行严格控制,在设计上坚持“以人为本,一桥一景”,骑行者和步行者会获得更大的舒适感。
记者:陈堃 唐迪 文/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