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假期间,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组建了一支14人的“无止桥社区更新”小队,奔赴杭州市拱墅区东一、申慧两个社区,与居民共同讨论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愿景,通过沙盘模型、3D建模、渲染效果图等方式向居民直观展示设计细节。
挖需求 找特点
1月27日,在杭州市拱墅区的祥符街道申慧社区和大关街道东苑第一社区,居民代表与来自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无止桥社区更新”寒假社会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围坐在会议桌旁,描绘自己心目中社区活动中心的模样。
“对于我们老人的话得有团队活动的地方,像我参加的太极拳队就缺少排练室。”
“最好呢,洗手间、茶水间这些设施都配齐。”
“服务对象不仅是孩子,我们希望通过孩子来团结整个家庭、整个社区。”
……
社会实践团成员将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方案制作成了模型和效果图,与申慧社区、东一社区的居民代表、居委会面对面交流分享。
“同学的工作就是要寻找居民有特点的需求、把真正的需求挖掘出来。”在东一社区的交流会末尾,老旧改专班负责人张伟群对同学们说,“只有老百姓满意了,才是真正的满意。”
方案设计交流现场
这次实践由至美公益基金会发起,是无止桥团队参与合作开展的“社区更新”项目的一部分。浙江大学无止桥团队成立于2016年,秉持“路桥有尽,心桥无止”的理念,多次深入贵州、云南、广西等西部地区,为当地出行不便的居民设计并建造人行桥梁。
2020年6月,至美公益与拱墅区“三方办”就社区微治理达成了合作意向;10月,浙大社会学系发起了“本来”社区公益服务项目,随后浙江大学无止桥团队也加入其中,准备对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提出自己的设计建议。
与申慧社区负责人开展讨论
随后,实践团队的成员在前期沟通联系的基础上再次深入社区,与社区书记等工作人员开展了交流。团队渴望真正走进基层、深入民生,运用建筑学专业知识来协力推进社区治理新体系建设。社区工作人员表示,社区也是首次尝试与学生社团合作,希望从学生团队中获得更加丰富多元的想法,与学生们共同探索“共建”新模式。
量距离 制图纸
团队成员主要是浙大建筑学系的高年级本科生,对于同学们而言,在这里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真正落地的项目中,实在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我们想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工作人员、志愿者同学的需求,通过共创小组的“参与式设计”将改造合力落实到社区建设,真正打造多方共建、多方满意的社区中心。”实践团队的成员李志伟说。
同学们带着卷尺、测距仪等设备进入社区,对社区改造空间进行了细致的测量并绘制了相关技术图纸,供后续改造设计使用。
原始场地测量
申慧和东一是两个不同的社区,服务的对象和功能也有所不同。东一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居民中老年人口占比也达到20%以上,建成二十余年以来,一些公共活动场所逐渐成为杂物的堆放地点,社区公共空间被浪费的同时,团队发现老人们闲话家常的场所通风和卫生条件也不尽如人意;而申慧社区则是近十年建成的年轻社区,迫切需要一处活跃开放的社区“微治理”体验馆将理念付诸实践,此外申慧也想为社区中的少年儿童提供一个灵活丰富的成长乐园。
面对不同的功能需求,同学们通过寻找案例、构思需求、分组设计等方式,开展了多次集中讨论。在至美公益基金会的引导下,社会学专业的同学也共同参与了实践的讨论过程,为社区治理新体系的建立加入多学科力量。同时团队还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设计团队的常兰学姐,以交流会的形式,分享了她多年深入基层参与地方设计的经验,为团队的社区改造答疑解惑。
同学们将自己代入社区居民,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如果我是社区老人,我希望社区能有更开放的交流空间,最好也有个舞蹈排练房。”“对于儿童和老人的安全一定要保障,细节关怀做充分。”“社区中心的改造应该是多功能和可持续的,我们要留出更多可变和可更新的空间。”……
方案沙盘模型
设方案 收反馈
1月27日,实践团队带着初步设计的方案,与两个社区的居民代表、居委会开展座谈,展示了前期方案设计,认真地听取了居民的意见,与社区人员形成了良好的“参与式设计”讨论氛围。
交流会上,团队首先通过PPT向在场居民介绍了文化空间的设计理念和初步设计方案,还制作了效果图与模型来展示最后呈现的场景效果,获得了社区与居民代表的肯定。在之后的分组讨论、愿景板等环节,成员们邀请居民用贴纸投出自己心仪的活动场景,得到了许多有效反馈。
记录居民意见
会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团队成员李志伟说:“以往的课程作业还是以同学研究讨论为主,这是我们第一次和设计对象密切交流,感受到了设计中沟通的重要性。”
无止桥团队的建工学子始终坚持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力量,践行“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求是校风,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本次社会实践的初步探索之后,无止桥团队将继续完善“社区更新”项目,扎根大地、深入社区,实地探讨各项设计的可行性,在接下去的一年中不断跟进直到项目落地,力图为社区居民打造出充满获得感、幸福感、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王湛 图片由受访团队提供)
责编:浙大新闻办 柯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