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理学#
知乎提问:长期处于解离状态,是何种体验?
在下方五花八门的回答中,读者们描绘的场景光怪陆离,充斥着神秘色彩。概括起来就是《老子》里的那句:
视之而不见,名之曰微;听之而不闻,名之曰希;之而不得,名之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意思就是说此类体验很神奇,看不见摸不着,我形容不上来,你也别过多地追问。事实上,解离虽然与与普罗大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它确实一个相对陌生的心理学概念。
相信不少人曾有过类似的体验:在某时某刻陷入莫名的恍惚,逐渐对自身和周边的环境变得无知无觉,甚至丢失了感受情绪和判断时间的能力。
缓上一段时间后,这种个体与自我、与世界相隔绝的状态才能消退,当意识回归的那一刻,你会清晰地感觉到:又走神了!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四分之三的成年人都曾经历过轻度解离,尤其是在压力情境中,这一比例近乎百分之百。幸运的是,这种记忆、认知或自我意识的崩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自然消失,现代心理学也将其视为个体寻求心理防御时的一种正常状态。
2018年,一项来自《西德兰创伤压力协会》的研究指出,频繁陷入解离甚至形成精神障碍的人群,基本上都在青少年时期经受过不可抗的、重复的、危及身心健康的巨大创伤。
相关情境被学者们共划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类,前者强调个体在精神层面上感受到的不悦和压抑,如幼儿时期的正常诉求老是得不到父母的满足,学龄时期总感受不到老师与同学们的肯定等;后者则强调现实环境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如幼时长期目睹或经历着家庭暴力,突然遭到陌生人的不法侵害等。
换言之,个体的大脑会主动掌控自身对压力的感知,一旦来自内在或外在的“威胁”升级,解离就会以自我保护的形式的出现。大脑通过强迫我们与自我、与环境分离,从而摆脱巨大的精神压力,得到片刻的喘息之机去调整和恢复。这一点在战争或自然灾害过后尤为明显,在对幸存者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会与解离相伴一生,以此来削弱对沾染鲜血的愧疚感或对过往经历的害怕感。
虽然解离是一种自我保护手段,但过犹不及,当此类体验高频出现,甚至影响到生活的时候,说明你可能已经陷入恶性循环。抛去情绪麻木、自我怀疑等不良反应,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的定义,频繁失神说明你很有可能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身心障碍。
解离性失忆症2007年,心理学家Serraa在期刊《Behavioral Neurology》上指出:与正常的遗忘现象相比,解离失忆患者会丢失大量的个人重要资料(如姓名、住址、电话等),且其失忆程度与个体所遭受的痛苦或创伤成正比。
有趣的是,解离失忆患者的记忆并非完全不可逆的丢失,它们仍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之中,能够被催眠唤醒,属于典型的心因性失忆症。具体表现包括但不限于:有选择地遗忘某时段内发生的一切、以创伤事件为节点,无法想起之前或之后发生的一切、忘记全部的身世和过往经历。
解离性身份障碍简而言之,解离引发的身份障碍就是人们常说的多重人格症。
现代心理学将其概括为个体对自己身份的分裂,并且解离出的人格包罗万象,具有稳定、记忆独立、拥有特定思考模式、甚至能够跨越性别和物种的特点,最终会营造出“一个身体里住了多个灵魂,彼此能感知对方,时不时坐在一起开个小会”的惊悚效果。
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身份障碍的成因与7岁前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密切相关,倘若个体在此期间遭到巨大的精神冲击,并且习惯采用“放空自我”、“切断外界联系”的方式来麻痹大脑,以达成“与我无关”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个体对身份、时间和情境的感知就会被扭曲,继而引导出新人格的出现。
人格解体障碍来自期刊《Philosophy, Psychiatry, & Psychology》的研究指出,长期的解离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人格解体障碍,即个体失去对语言、肢体的绝对掌控,开始以旁观者的姿态参与生活的改变,直至彻底断开和外界的情感连接。
心理学家Radovic认为,重度解离会逼迫个体不断地去强调自己的感受并不真实,如情绪、感官、内心活动等,从而营造出一种做梦或者灵魂出窍的感觉,加剧精神焦虑和分裂。
值得注意的是,偶发的人格分解是正常的,只有当频率上升至影响了正常生活时,此类精神障碍才能真正得到确认。
参考资料:《精神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