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女归侨陈康容
红色文化周刊
具有独特影响力和传播效应、宣扬和交流红色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宣传红色闽西精气神,使闽西老区在红色文化传承上走前头、带好头,使红色闽西更为世人熟知。
2021-03-16 10:30
关注

爱国女归侨陈康容

陈康容,又名陈亚莹,永定县(今永定区)岐岭乡人,1915年出生于缅甸仰光。1930年,15岁的陈康容随父回老家探亲,后就读于厦门集美中学、厦门大学。在厦大学习期间,深受革命师友影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冬,红军北上抗日后,国民党军警不断迫害、逮捕进步学生,白色恐怖笼罩校园。陈康容被迫离开厦大,去缅甸仰光华侨女子中学任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康容毅然放弃了异国优厚的物质条件,回国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担任厦门慰问抗战将士工作团宣传股长。作为一名英勇的抗日战士,陈康容把手中的笔作为抗日利器。她是抗日救亡运动中“厦门诗歌会”的领导成员,在她和蒲风、童晴岚等爱国诗人的努力下,《厦门诗歌》创刊出版,并定名为《轰炸机》,不断刊发激励厦门人民奋起反抗的抗日救亡诗篇。她还经常用“胜子”的笔名,在《江声报》《星光日报》上发表文章,宣传鼓动妇女和青年,以实际行动投身抗战洪流。同时,她还发动厦门各界妇女参加唱抗日救亡歌曲运动,鼓励民众用歌声将积压在心中的怒火喷射出来,在厦门形成了惊天动地的抗日雷鸣。

厦门沦陷后,她受组织派遣,来到当时闽粤赣抗日救亡中心的龙岩白土,参加中共闽西南特委举办的抗日救亡骨干训练班,改名康容。毕业后,陈康容受特委指派回到老家金丰大山地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任岐岭党支部宣传委员、支部书记。她以小学教员的身份,在霞山村组织起敌后委员会及抗日救亡剧团,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40年皖南事变后,闽西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反共高潮,陈康容不幸被捕。敌人企图利用她思念幼子的母爱之心对她进行诱降,并威胁她说:“限你三天写好,不然剥你的皮!”三天后,敌人到牢房向陈康容取自首书,只见纸上写着四行诗句:“青春价无比,团聚何须提?为了申正义,何惧剥重皮!”敌人见诱降无用,便对陈康容进行严刑拷打。陈康容大义凛然,坚贞不屈。黔驴技穷的保安团最终对她下了毒手。1940年9月17日,陈康容在永定抚市英勇就义,年仅25岁。 1944年11月,永定爱国志士在金丰大山组织了一支抗日反顽游击队,队名为“康容支队”,以纪念这位英勇的女战士。(蓝松英/整理 蒋红婴/图)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