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女孩猪肉店跳芭蕾舞感动亿人,网友感叹:真是老天爷追着喂饭
爱知教育园地
小升初 中小学 中考 高考
2021-03-23 15:15
关注

机缘看天,造化由人,这其中的机窍和差池,不可一概而论。但活在石头缝里,也要努力开花。冲破黑暗,远方有光。

1

提及芭蕾,都是高雅、贵族、艺术之类的关键词。纯白无暇的纱裙,缎带丝滑的芭蕾舞鞋,这些画面早已深入人心。

近日,@哔哩哔哩网站 上线《小小少年》纪录片。其中一个9岁芭蕾舞女孩火了。

她的故事被明星陈法蓉点赞。

但她身上的标签,和人们想象中的优渥文明,截然不同。

她连一件舞蹈服、一双木底鞋都没有。她练舞的地方,并不是明亮宽敞的舞蹈室,而是腥膻无比的猪肉铺。她从未接触专业训练,自学芭蕾,天赋惊人…

乍一看,像是一场博眼球的炒作。

但她成功引起两位北京舞蹈学院老师的注意,并不远千里,辞职收徒。

网友纷纷好评,说原本找寻下饭节目,结果感动落泪。

“真是老天爷追着喂饭!”

“自学能学成这样真的太厉害了!”

还有芭蕾学员现身说法,实力背书。

“当年在学校被老师压腰,那叫一个痛苦,学空翻的时候怕得要死,小女孩竟然自学,真的瑞思拜!”

视频中,小女孩的芭蕾动作标准流畅,身段轻盈灵巧,尽管衣衫褴褛,难掩清丽气质,一双乌黑瞳仁更是熠熠生辉。

“她有富余(姿势空间)”。

“她不是有富余,她富余大了…”

两位北舞老师,三言两语之间,流露出惊喜又怜爱的神情。这种情绪,传统中华文化中名为“惜才”。

究竟是怎样神奇的机缘,冥冥之中,牵引着几个人的命运?

2

在猪肉店起舞的芭蕾女孩,名叫邬刚云。

生于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那夺村,人们叫她“云儿”。

她人如其名,行动间灵活轻巧,轻盈似一片云。但性子里头一股倔劲,也韧性如钢。

年纪尚小,云儿就与母亲姐姐一起养家。每天早上四点,天还没亮,已经起床家务,准备张罗生意。

她擦洗处理猪肉,姿态娴熟得很,丝毫没有扭捏。

“去肉铺最开心的事就是跳舞”。

这话语简单,她说来欢快,只有旁人闻言心酸。

云儿的母亲平凡却伟大,并没有因为生意而斥责女儿。跳舞这样的“无为之事”,女儿喜欢,她也理解。

“到大城市找老师,供不起”。

但经济掣肘,并没有让这位母亲折断女儿的翅膀。她不仅支持,甚至尽自己所有努力,守护云儿的梦想。

“我们就自己学,照着视频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练。”

卖猪肉的间隙,母亲亲自打着节拍,陪女儿练舞。日复一日,云儿就在人来人往的猪肉铺踮起脚尖,翩翩起舞,引人注目。

她柔软的躯体,不断变化的手臂腿脚,无声而优雅的落地…

关注:“爱知教学园地”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教学经验和学习教育相关的内容!

这一幕,输出视频,被舞蹈老师关於夫妇,看在眼中,刻入心底。

二人从事舞蹈事业多年,作为“彩云计划”发起人,一直热心云南乡村女孩的舞蹈教育,精中选精,优中选优,却从未见过这样有天赋的孩子。

“我都纳闷她是怎么明白这个造型?”

距离遥远,无法辅导,出于爱才之心,不忍明珠蒙尘。

“这么一颗籽料放在我面前…”

夫妇俩一合计,二人毅然辞职,放弃北京二十多年打拼的所有成果,远赴云南,专心培养云儿和类似的女孩。

舞蹈老师关於的思想中,隐约有种先锋性。他提到大山深处许多女孩,她们美好,却也有面对现实的无奈无力。

“希望她们从事艺术职业,以此获得尊严”。

网友们因之动容,感慨夫妻二人是真正神仙眷侣。

毕竟只有9岁,除了舞蹈,云儿对外面的世界,依然满怀好奇天真。

兴奋不已抓螃蟹,满脑袋问号对着镜头,也会在一波人录制节目时,害羞,躲在门背后,偷偷地张望。

第一次坐飞机,从昆明到北京。

直上云端,云儿和其他女孩一起发出惊呼。隔着机舱窗户,看见绵延不绝的云海。

“我看见云了!看见云了!”

也许,当时在猪肉铺里,踮着脚尖跳舞的小女孩,从未想过这样的奇遇。

艺术无门槛。不是所有阳春白雪中的舞姿,才能登大雅之堂。心中有花月之梦,无论脚踩地毯还是泥泞,皆可舞出人生精彩。

3

国外也有11岁芭蕾男孩,凭借一腔热爱,跃入艺术殿堂。

他跳舞的地方,并未金色舞厅,而是雨中泥地。

推特上,一段非洲男孩赤脚芭蕾的视频,迅速走红。他叫Anthony Mmesoma Madu安东尼·梅索马·马杜,生于非洲尼日利亚拉各斯,一个港口城市。

没有服装,甚至没有舞鞋,身后一截简陋的土坯墙,边上堆积杂物,一位妇女在浣洗衣物。无人观看,无人喝彩。

Madu沉浸在自我世界,旋转,跳跃,舞蹈,直达“忘我”境界。

地上许多积水,泥泞不堪,小雨淅淅沥沥,丝毫未有影响。他做出一连串高难度的单脚站立、回旋动作。

视频上传后,网友狂赞,专业选手也惊叹。

“即使在正规舞台上,穿着合适的舞鞋,也不一定能跳出这么漂亮的动作”。

拍摄视频者,是当地芭蕾学校老师,Daniel Ajala Owoseni丹尼尔·阿贾拉·奥沃塞尼。

说是学校,规模不过小班教学。全校只有12个孩子学舞,而Madu是唯一男学生。

随着视频火起,BBC记者采访创始人Daniel,才发现这位老师从未接受过专业芭蕾培训。

“芭蕾不是非洲舞蹈,很少有人会去学”。

黑人,芭蕾,在信息闭塞的小镇是奇闻异事,更是笑话。Daniel和Madu,这一对师生,却有相似的执拗坚持。

Madu经常早到课堂,自己拉筋、练习动作。即使表演中,遭遇误解和质疑,他也并不气馁,反而更加刻苦训练。

在他眼中,芭蕾是灯塔,是生命,是理想之光。

“当我跳舞的时候,我感觉我在做梦,站在世界之巅。”

Daniel也将芭蕾经验倾囊相授,网上发布舞蹈视频,以此激励学生们勤加练习。

“没有什么比愿意学的学生,更让老师感到快乐!”

无独有偶,视频大火。

这段视频惊动了Cynthia Harvey(辛西娅·哈维)。

她是美国芭蕾舞剧院首席舞者,美国芭蕾舞剧院ABT附属学校——杰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舞蹈学院艺术总监。

Cynthia当即决定找寻Madu,联络Daniel。两位身份层级截然不同的老师,一番肺腑沟通,很快敲定——Madu将通过视频接受三周的ABT青年舞者训练课,并于明年前往纽约,享受全额奖学金进一步深造。

Madu的母亲同样功不可没,虽然希望儿子能当牧师,但当他展现舞蹈才华时,她选择成全,而不是阻挠。

“幸好我没有扼杀他的梦想,让他自由选择做喜欢的事。”

节目中还有个彩蛋——

Madu听到母亲说“我其实一直很享受看他跳舞”时,眼泪夺眶而出,这个没有被练舞的淤青打败的少年,再也抑制不住情绪抽噎。

“我每次偷偷出门看别人跳舞,但我从没说过”。

未说出口的心愿,母亲默默守护着,等他实现。

微博上有一个话题 #你的职业是你的兴趣吗#,答案五花八门,啼笑皆有。

但大多数答案中,都有举杯欢庆的梦碎之声。

我们很多人,耗不起等待,也承不住时间。

再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时光,付出很多努力、然而收效甚微。那段日子,是用力扎根。万事俱备,才用得起东风。

纵观古今中外,许多成材故事,并不宏大,没有珠光宝气、锦绣河山,其中滋味动人,俱是韬光养晦。

某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传播,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也给予人生丰富可能。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种境况,高楼广厦还是田间地头,都可能被世界“看见”。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