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推荐的研究样品随嫦娥五号成功返回地球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人民号由学校党委宣传部负责运营维护。
2020-12-31 11:58
关注

日前,嫦娥五号顺利结束为期23天的太空之旅,返回地球,并带回1731克月球土壤样品,成功完成了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本次任务也搭载了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系统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水稻日本晴种子(300粒)和拟南芥种子(Col 1000粒, PIN2 1000粒, pgm-1 500粒,ttg-1 1000粒),共22克种子。

大连海事大学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孙野青教授参加了嫦娥五号搭载物品交接仪式,并介绍了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基础。孙野青教授介绍,早在1996年起,就开始了空间辐射诱变遗传变异机理的研究,利用不同遗传背景的品种进行多次空间飞行,及同一遗传背景不同剂量和能量粒子的地面模拟对比,挖掘宇宙辐射的主要诱因,获得了2002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起,利用神舟飞船和微重力实验卫星进一步开启了研究空间辐射与微重力协同生物学效应机制的进程。同时,建立了从个体水平进行定性定量测量空间高能粒子及其诱发的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分析技术,构建了更灵敏的生物标志物获取和风险评估生物物理模型;从2016年起,攻克微重力环境下自动生物样品的培养、自动的生物标志物分离、自动免疫荧光标记等在轨自动分析和监测等关键技术。目前与中科院空间中心等合作承担研制长期在轨的空间站舱外空间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在空间辐射生物学领域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和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是空间生物学实验技术国家标准建立承担单位。本次能够被选上搭载,说明我校环境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有较强的相关研究基础和实力。

宇宙辐射由于是一个及其复杂胁迫环境,嫦娥五号飞行经历的轨道更是难得的一次暴露与深空宇宙线的机会。孙野青教授说,接下来将进行月球轨道与近地轨道宇宙线暴露的比较分析,将为深入研究深空生物学效应机制及认识利用空间环境资源服务于人类继续努力。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