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一锅好汤的小技巧
老大姨生活说明书
我是泽妈妈,专注于美食食谱和美食典故。
2021-01-22 11:36
关注

汤菜最令人舒心的感觉是滋润,特别是疲累的时候,很需要一碗好汤来滋润滋润。喝下一口汤,能感觉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都被汤浸润得舒服、妥贴,就像受到了妈妈最温馨的照顾一般。

所以广东人尤其爱汤,认为汤最有家的味道,无论外面的菜如何精美,也比不上家里煲的一锅好汤。汤应该算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烹饪方式,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懂得用器皿烧水煮菜,煮完菜的水中残留着菜汁和肉汁,美味可口,这种烹饪方式就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在汤漫长的发展史上,人们发现最能发挥食材养生作用的烹饪方式,就是煲汤。这种用慢火熬制的方式,能将植物、动物中的成分慢慢分解到汤里,成为利于人们吸收的成分。所以中药采用的就是熬汤的方式,而平时喝汤,对注重养生的人来说,已经不是单纯的吃菜了,它已经成为中国人养生的一种方式。不过不是所有的汤都适用"煲"这种方式,即慢火熬制很久。像绿叶蔬菜这种利于人体吸收的菜,是不适合煲的,如果用煲的方式,反而会使菜中的营养被破坏。所以这些不耐煮的菜,只能采用烫熟的方式,才能做出鲜嫩的菜汤来。

好汤要有好汤料

一锅汤好不好,跟汤料很有关系。过去家里煲汤,煲来煲去,总是那几个味。后来去广州,才知道煲出来的汤有非常丰富的味道,不同肉菜的搭配,不同辅料的选择,都会使汤的味道随之而改变,几乎没有同样味道的汤,极为神奇。喝过这样的汤,才知道广东人为什么爱汤了。

就选料来说,首先就是要主料好。通常煲汤的主料是肉类,比如鸡肉、鸭肉、猪肉、猪肘子、猪骨、心肺、牛肉、鱼等。由于肉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核苷酸等,能够使汤散发出独特的香味,是单纯的菜汤无法达到的。这些肉类一定要选择新鲜的,异味要小,并且少有血污。最好选择肉质紧密的肉类,有些养殖出来的禽类肉质松散,本身的鲜香味不浓郁,怎么也煲不出好汤来。虽说肉一定要选新鲜的,但刚宰杀的肉类却并不适合煲汤。鱼、畜、禽的肉中,富含各种酶,它们能在鱼、畜、禽被杀死后的3~5个小时,将肉里的蛋白质、脂肪等分解为人体易于吸收的氨基酸、脂肪酸。用这样的肉煲出来的汤,不仅味道极其鲜美,还利于人体吸收。

当然,我们还得来谈谈辅料,这些用于煲汤的汤料,都是选用中药材。按常规来说,通常都是些没有任何副作用的中药材,如人、当归、枸杞、黄芪、百合、莲子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中药材对身体都具有滋补的作用,用它们煲出来的汤,能有一定的养生作用。

所以在超市里,通常能看到的汤料是"当归乌鸡汤""党参乳鸽汤""薏仁猪脚汤""山珍人参炖鸡汤"等几种,因为它们能适应绝大多数人的需要。不过如果能根据身体的状况和季节的变化来选择汤料,会有更强的养生效果。如火气旺盛的人适合选用绿豆、海带、冬瓜、莲子等,夏天也适合多吃些这类清火又滋润的中药材;寒气重的人则适合选用人参、黄芪等,冬天也适宜多吃这类温补的中药材。

下料也讲究

不要以为煲汤就是把所有材料扔进锅里煲就好了,如何下料,什么时候下料也是煲出好汤的关键。要出好汤,就需要在肉下锅前,先汆一下。在去除了肉中残留的血水后,煲出的汤不仅颜色正,还汤色清澈。如果煲鸡、煲鸭,最好不要宰成块,整只下锅才能保证汤好后其肉质细腻而不粗糙。下料时水的冷热会直接关系到汤的鲜美度。过去笔者会图省事,直接下热水,事实上热水会使肉外层的蛋白质很快凝固,致使肉中的营养物质不容易分解并浸到汤中,难怪做的汤总是滋味很淡。冷水下肉,就能使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缓慢溢出,不仅能使汤更鲜,还能让肉被煲得更烂。水的多少也有讲究,通常水应该是主料重量的3~5倍。水一定要一次性加到位,切忌中途加水。这样才能使汤一直保持同样的温度,不会因为中途温度的改变而影响到汤的质量。这样煲出来的汤比中途加水的汤味道要浓郁得多。

文火的讲究

我们都知道煲汤最主要就是一个字"煲",也就是用小火慢慢地炖,文火慢慢熬。文火、小火都是一个意思,这种火量可以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效地溶解在汤水中,易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但是这个文火、小火,究竟是多大的火呢?这个火力当然不是大火时满锅沸腾的情况,但也必须保持锅里的沸腾。小鹦最喜欢的效果是锅里冒着小气泡,盖上盖子也不会有汤溢出来,这样一开始加的汤不用太多,却会很浓郁。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