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下红旗飘,四大半围烽火燃。4月14日下午,“走读百年惠州”大型采访活动走进惠阳镇隆四大半围,在这个惠阳乃至惠州地区的早期农民运动中心,重温当年的红色岁月。
采访团在四大半围革命历史陈列馆合影。
四大半围是指当时的高田、新村、岗头、陂塘角4条围村和朱屋瑛村几户农家所组成的区域,在大革命时期属于惠阳县第九区(潼湖区),如今属于镇隆管辖,其中大部分区域位于现在的高田村。
四大半围地图。
在距离高田村委会不远,有一座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黄氏宗祠,建筑面积280平方米,今年1月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氏宗祠门前广场南侧有一面浮雕墙,中央是一面红旗飘扬的造型。红色,是这个宗祠最亮眼的底色。2016年至2017年,惠阳区和惠阳区委党史研究室对宗祠进行修缮并布展。如今,这里是四大半围革命历史陈列馆。
中共惠紫河博地委旧址,位于镇隆高田村
中共惠紫河博地委旧址.
走进陈列馆,近百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就在眼前展现。
采访团在四大半围革命历史陈列馆参观采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四大半围进步青年纷纷觉醒,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在海丰农民运动的影响下,惠阳籍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罗俊、黄卓如、罗克仁、余子光、罗志白、黄培勋、林浩池、张仲鸣、黄自强、何聪、何友逖等在惠阳各地深入宣传发动农民运动。1925年2月,朱屋瑛、竹寮岗、牛仔坑等村先后建立了83个村农会。从此,农民运动深入发展。
中共惠紫河博地委旧址内部。
1926年4月,中共镇隆四大半围总支部委员会成立,张仲鸣任书记,党员40人。在中共镇隆四大半围总支部领导下,镇隆和四大半围农民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潼湖区乡村农会会员从初期的493人增加至2300多人,并建立了一支250人的农民自卫军。
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以暴力手段进行“清党”,大肆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当年4月16日,惠州地委书记李国英及潼湖、淡水、平山等区农民运动特派员17人被捕。在这危急关头,接任的蓝璇均与地方党、团、工会、农会和农民自卫军等领导人何友逖、卢克文、邓一柱、何聪、黄卓如等,立即采取应变措施,将党的领导机关及工会等团体转移到镇隆四大半围,继续坚持斗争。
中共惠紫河博地委旧址内部。
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蓝璇均取道香港到海丰与中共东江特委取得联系,按照广东区委(后改为广东省委)、东江特委的指示和部署,1927年4月30日,惠州地委组织发动了第一次平山起义,同年5月26日发动第二次平山起义,因敌军已有防范,加上敌我力量悬殊,两次起义失利。
1927年8月下旬,蓝璇均在香港接受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后,回到四大半围,在黄氏宗祠召集各地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会上,宣布中共惠(阳)紫(金)河(源)博(罗)地委(又称特委)成立,由蓝璇均任书记兼军事部部长。同年12月13日,中共惠阳县委为加强武装起义领导,在四大半围成立“惠阳县临时军事委员会”,蓝璇均任主席,同时,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制定镇隆起义计划。1928年初,取得了镇隆起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地主豪绅的反动气焰。
蓝璇坤卧室。
1928年2月26日,惠阳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四大半围岗头村杨氏宗祠召开,大会宣告惠阳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选举产生惠阳县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工农政权建立后,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走向新的高潮。
当国民党调集重兵围攻海陆惠紫苏区时,为了牵制敌人,减轻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压力,1928年3月,广东省委派恽代英、杨石魂等来到惠阳,帮助指导中共惠阳县委以四大半围为根据地,组织发动第三次平山起义。
中共惠紫河博地委旧址。
由于时间仓促、力量不足、加上国民党军队已有察觉急忙调集部队,敌人力量骤然增加,恽代英果断将准备参加平山暴动的武装力量撤回。
第三次平山起义“夭折”后,国民党军联合地主武装对工农革命进行镇压,四大半围先后遭到国民党8次残酷“围剿”,革命斗争环境和条件极为艰苦。惠阳的党组织和革命群众已无法在城镇和平原地区立足,便转移到惠东多祝、稔山等地的深山密林中,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文字: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香金群 侯县军 骆国红
图片/视频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汤渝杭 杨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