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我们的地球
中国家庭报
中国家庭报社人民号官方账号。围绕家庭健康、和谐提供权威、热点等资讯
2021-04-22 11:15
关注

每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这是一个专为全球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公众对当前环境问题的重视。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过去一年,我们的地球遭遇了亚马逊大火、北极海冰创下史上第二低纪录,以及新冠疫情全球性大流行等创伤和严重危机。

图为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街道社区居民捡拾垃圾场景。自2013年试点启动以来,朝阳区“社区创享计划”已实施8年,不断激活社区居民自治细胞,促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现代环保活动的开端

“世界地球日”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于1970年发起,它的诞生源于当时美国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发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伊利湖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大量鱼类死亡;克利夫兰的凯霍加河由于石油废料污染变得浑浊不堪,甚至因河面着火导致损失惨重;联合石油公司的钻井设施发生故障,造成的石油泄漏影响了周围500平方英里的海面。这些事件引起了当时人们的极大关注,促使美国公众开始广泛地加入环保运动的潮流中来,并在1970年4月22日形成了运动的高潮。在这一天,大约2000万美国人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和抗议活动,借以表达他们对环境现状的不满和关注。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表示:“这次活动可以说是现代环保活动的开端,它推动了西方国家重视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与此同时,该活动对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让人类充分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的重要内涵。”

如今,“世界地球日”已经成为全球性纪念日,也得到了我国政府及公众的支持和广泛参与。在每年的“世界地球日”,我国各地通过环保宣教、绿色出行、清洁水源、节约用电等方式参与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

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修复我们的地球”。周晋峰认为:“‘修复’二字,意味着地球遭受的破坏已经非常严重,迫切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让地球逐渐恢复健康。工业文明时代人类过度索取资源的行为,以及其背后以利用为主导、利益为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都是修复地球所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地球仍面临“三大危机”

多年来,尽管全球性的环保运动已得到较大发展,但地球环境危机仍然未实现根本好转。周晋峰认为,生物多样性危机、气候变化危机、公共卫生安全危机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三大环境危机。

在生物多样性危机方面,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全球约100万种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威胁,超40%的两栖动物物种、近33%造礁珊瑚和超过1/3的海洋哺乳动物物种面临灭绝危险。在我国,生物多样性危机同样严重。周晋峰举例,“有些河道整治项目进行了大量的河岸硬化,让原本栖息繁衍在河堤土崖的崖沙燕丧失了栖息地;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让昆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而昆虫不仅是鸟类的食物,更是植物授粉的重要媒介;工业化大规模单一品种的种植和养殖,让很多传统的品种消失,基因多样性下降。在病虫害或暴发的疫病面前,单一品种一旦丧失抵抗力,必然会遭受巨大打击。”

谈及气候变化危机,周晋峰表示,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改变。“根据有关监测组织的报告显示,2020年地球陆地气温创下了新高,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96摄氏度。有关报道称,这也是亚洲、欧洲和南美洲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比工业化前高出7摄氏度,导致大规模火灾和永久冻土融化。在澳大利亚,创纪录的高温和干旱引发了森林大火,烧毁了澳大利亚东南部近1/4的森林,摧毁了3000多座房屋。同时,气候变暖还会改变某些传染病的地域范围和季节性、打乱农业生产规律以及增加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出现频率。”

在公共卫生安全危机方面,21世纪以来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近一两年的非洲猪瘟、新冠疫情等,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周晋峰表示,很多疫情暴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破坏以及错误、不当地利用野生动物资源,从而导致了人类感染病毒。

人人都是“地球修复员”

“面对严峻的环境危机,政府、企业及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来,争做‘地球修复员’。”周晋峰表示,当前许多环境危机都是由于人类不当的活动所造成,解铃还需系铃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遵循“人本的解决方案”,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修复我们的地球。

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一大攻坚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是一个重要目标。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我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及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周晋峰认为,“这体现了我国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责任担当。”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碳达峰不等同于“冲高峰”,相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环境保护都将出现前所未有的调整和转变,降碳是实现社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周晋峰表示,对于企业而言,应严格按照环保标准处理工业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对“高耗能、高投入”的行业应加快发展各类清洁能源、新能源技术,探索绿色生产技术,不断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据了解,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开始实施“减碳”行动。

地球环境的修复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近年来,我国民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绿色出行等低碳环保活动,身体力行地爱护地球、修复地球。周晋峰表示,“作为个人,少吃肉食、少用一次性餐具、少买几件衣服、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等方式,对保护地球而言就是巨大的贡献。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更加美好,大家一起行动!”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