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一位家长跟我聊起了孩子学习。家长说:“孩子智力好啊,反应快,我就不懂,他考试怎么只有73分啊?比上一次只提高1分!”
我说:“这分数算良好成绩啊,但也说明他肯定有些题目不会做,要从题目来看,看是哪几道题不会做,然后根据这几道题查找原因,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然后再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不能太关注分数啊!”
然后我跟家长分析了孩子的主要问题,我说改变做题太快的毛病,再加上做题认真检查,就会有优秀成绩的。家长很认同我的观点。
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家长很多,他们都很关注考试分数,甚至以分数来评价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与别家的孩子少了1分,就觉得自己的孩子差了一截!
一位学校领导跟我闲聊,问我上什么课。我说小学毕业班数学课。这时领导就下指示了:“那你这期期末要考好点喽,不能落得太后了!我晓得你工作认真负责,但我不看过程,只看结果!期末考得不好,我们学校打不了翻身仗,学校综合排名上不去,没意思啊!”
“不看过程,只看结果!”我似乎觉得领导讲话不对,但评价一个人只看结果,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大势所趋啊!我有什么办法?对于教学,我真是花了心思的。课堂抓得紧,课后辅导从未放松,节假日还在做家访,就连寒假,我还在做在线课堂、网上答疑……然而,这一切除了学生外,其余人根本就是无视!
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学生的分数,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呢?因为:
当前社会上很多人比较浮躁,急功近利。譬如有干部追求所谓“政绩”,盲目攀比,不顾财力民力,不讲究实际效益,不考虑群众利益,大肆修建各类“形象工程”、“标志工程”;譬如文娱界的快男超女,一夜成名;再譬如人们口头中“名利双收、一夜暴富、嫁入豪门、提前退休……”的话题;不时刺激人们的神经,因此培养孩子也缺乏耐心,只想快点看到结果,而考试分数是最容易看到“结果”的。
于是,就出现了领导凭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校工作进行评价的现象。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有的学校就以增加学习时间、刷题海的办法来提高学生成绩,甚至踢开德育、体育、美育、劳动课来“补充”考试科目学习时间,更有甚者违规补课,开办校外培训班,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电”!
家长呢?就凭考试分数评价孩子。考得好,他们要求孩子继续努力,要考一百分、进清华北大才可以;考得不好,他们可能会“修理”孩子,问为什么考差了。甚至关停手机、电视,更有甚者体罚孩子!
而学生呢,平时学习就是想方设法做对答案,考试时绞尽脑汁提高分数,考试完了就放松了!
这一切,就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病,受到了广大国人的批判。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必然要取代应试教育。素质教育重在过程而不完全在于结果,主要着眼于怎样学习、消化、理解并运用知识,形成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让学生明白和把握与一个个结果和一类类事实密切相关的完整过程,并思考和探索过程,而淡化结果,给学生留有讨论的空间和思考的时间,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有潜力、有能力、有素质靠自己的力量长大和生存,谋求发展和有利于社会。
这种局面正在实现。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不以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以升学率和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2018年秋季开始,我国逐步推行新高考方案,一考定终身现象将成为历史,一年多考、综合评价方案开始实施,高考命题加强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死记硬背、机械刷题行不通了,达到了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今年开始,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逐渐纳入中考。这样,各校都在努力开齐开足体育美育课程,学生的学习内容就丰富多彩了,不仅有听说读写记、演算、推理等等,还会有吹拉弹唱画舞、跑跳、投掷等等,学生真正能够全面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