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画语
江西画报
让世界了解江西,让江西走向世界。
2021-04-01 20:22
关注

在窄窄的小溪上,搁上几块厚石,人们踏之而过,这恐怕就是人类最早的桥,人称跳墩子;一树木横亘沟溪之上又称独木桥;而以一巨石置水溪两端又是梁桥了,这些都是桥的雏形。

贵溪秀美如月的赤石拱桥

在我省贵溪县有一天然拱石,拱顶可行人,下有溪水,当地人称仙人桥。其实人类便是从自然界天生的桥梁得到启示,而后效仿,日渐演变才有了坦途的梁桥、秀美如月的拱桥、设亭的廊桥、带舟的浮桥、无墩的吊桥等。今天,倘若你去到村头野地,穷乡僻壤,或在深山野谷、荒凉地带,那里甚至人迹罕至,但你能频频见到古桥的遗迹,让你对先辈的创造赞叹不已。

遍及乡村的石梁桥

我省江河湖泊纵横,水系网络丰富,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古桥也比比皆是,且江西地处丘陵,为桥梁建筑提供了无尽的石材,所以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石拱桥也形形色色,千姿百态。北宋时期的庐山观音桥、宜丰洞山逢渠桥、樟树閣皂山的鸣水桥,都是首开单孔石拱之先;而分宜的万年桥以坚固的粘合技术与精美的雕刻艺术著称,是我国利用河底天然巨型岩石做基底的古桥代表(可惜已于1958 年建水库时淹没)。

依然完好的铅山澄波廊桥

江西是多雨的省份,因而在桥面建造木质廊道、亭阁,供行人稍息,或在亭内设小商铺,或设神龛供奉神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廊桥。

走近古桥,你仿佛走进了一段历史,你会领略那一段远古的意境,让你观而止步,流连忘返。

天然桥

逢渠桥

文/ 杨可

江南水乡宜丰多桥,既有石拱桥、石板桥,又有夯土桥、砖拱桥。这次,就来说说洞山的逢渠桥。

这座隐匿深山的小桥,始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是江西境内三座有绝对年号记载的宋代古桥之一。逢渠桥拱券以7 个纵向单券并列组成,每券花岗石11 块,77 块矩形石排成7 列,组成承重拱板,每列纵向与横向石疑皆相通。拱肩立有2 个石雕武为护桥神。石块与石块之间采用“无浆干砌”法。拱底刻有铭文,文曰:绍圣戊寅岁同安张仲舒妻雷四十三娘男裕禧舍石桥住持沙门梵言勾当惠耸题。

这里有一段很长的历史典故,关乎曹洞宗及其创始人的来历,也关乎一位奇女子的故事。

曹洞宗的开山祖师良价禅师,八岁出家,跟着师傅学佛念经。一天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时,问师傅:明明有眼、有耳、有鼻、有嘴,怎么经书上说没有呢?师傅大吃一惊,回答不出。良价便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云游四方,寻访名师。公元859 年,他路过洞山葛溪,在涉水渡溪时,看到自己水中的影子后大彻大悟,顿悟到“当不是渠,渠不是汝”“无我忘我”的真正含义,并写下《逢渠偈》。自此,良价开始在洞山建寺传道,创立“五位君臣,偏正回互”的新禅说。

再来说说这位奇女子,雷四十三娘。从小,她就听说了良价禅师在葛溪“过水睹影”的故事,心中早早埋下了佛根。她早年丧夫,带有一子名张裕禧,尽管生活艰难,但每年都带着孩子到洞山寺跪拜菩萨。时光转逝,一个山洪暴发的春天,葛溪猛涨,挡去了去寺里烧香拜佛的道路,雷四十三娘便立誓要在此建石桥,也为纪念良价悟道。她开始捡拾遗弃的稻穗,准备以谷款来建造石桥,然而愿望还没实现,就病故于77 岁。儿子张裕禧继承母亲的遗志,继续募款筹钱,终于在北宋绍圣五年(1098)建成了这桥。

桥拱77 块石头,用意主要是纪念雷四十三娘的寿年。多年后,县令钱鍪被雷四十三娘母子建桥的故事所感动,又契合洞山开山祖良价禅师在此逢渠悟道之意,题名桥为“逢渠桥”。

如今,洞山密林深处,葛溪之上,逢渠桥仍屹立飞峙,横跨山涧,为登山游览、朝佛还愿的游客提供便利。桥身已生满了丛草,但“逢渠桥”三字依然可见,仿佛向人们赞颂一位伟大的母亲,讲述一个玄妙的禅宗故事……

鸣水桥

文/ 杨可

“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閣皂山是樟树药业的源头,境内群山环抱,形似云天楼阁,层峦叠翠,色如青黛墨染,以“形閣色皂”得名。

在閣皂山凌云峰峡口的悬崖上,飞跨着一座石拱桥,名曰鸣水桥。它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桥拱至今完好无损,与庐山观音桥、洞山逢渠桥同为江西境内迄今仅见的三座有确切年代的北宋石拱桥。

鸣水桥因葛憩源,九龙泉汇穿桥孔向南直泻山谷,跌宕击石响若雷鸣而得名。它以长条石砌桥座,用长0.58 米,宽0.44 米,高0.34 米方石7 块,自左至右砌为单拱,自上游纵向并列砌17 道拱圈,联为单瓮。石桥内空高2.5 米,宽2.6 米,桥身横砌长条方石,拱上再覆盖两条条石。桥面用等边方石成对角菱形铺砌,桥长7.3 米,宽6.8 米。桥上两侧设石栏,由望柱、栏额、华板、地栿组成。望柱雕刻莲花瓣头,栏额、华板及地栿均为素面。桥瓮内,东岸基石上17 道拱圈,每圈的第一块拱石,顺溪流镌刻楷书铭文“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閣皂山道众化缘信”,西岸逆溪流方向刻有“人财物建此石桥至次年冬至日毕工谨题”。

鸣水桥边有一鸣水台,文天祥在任赣州知府时,曾多次游览閣皂山,一次在鸣水台与閣皂山道德宫孙方丈品酒论诗,应其之请,题写了“鸣水桥”三个行楷相合、清逸飘洒的大字。如今,桥碑上的桥名,就是文天祥手书的拓刻。

瀑布泉的泉水活泼动听,俯身下去,泉水玉珠乱溅,顿感清凉透底。鸣水台亭中石碑上,拓刻着朱熹游览閣皂山后手书诗句:“回首名山我旧游,曾将风袂挹浮丘。如今不及台边水,长向山前山后流。”那山、那水、那桥,就在这静候佳音。

观音桥

文/ 曾晓阳

“百尺悬潭万道山,一虹横枕翠微间,半天云锦开青峡,几地轰雷撼王关”指的是这座名垂千古的观音桥,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南麓的星子县境内。

观音桥原名栖贤桥,又因架设于三峡涧上,亦名三峡桥。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当阳(现江西省九江市)石匠高手陈智福、陈智汪、陈智洪三兄弟,历经千辛万苦,精心设计,终于在涧上架起了一座“石彩虹”,使天堑变通途。

倚岸跨涧的观音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由105 块各重1 吨、长方形花岗岩石凹凸榫结而成。桥长20.45 米,宽4.33米,通高9.8 米。桥面铺以大石,两侧砌有石栏杆,南北两端各设石阶四级,桥孔用七圈花岗石拱券并列,渐弯呈拱形,拱上刻有“维皇宋大中祥符七年岁次甲寅二月丁已朔建此桥”“江洲匠陈智福,弟智汪、智洪”等字。现存桥身除桥面石栏杆是清代加建外,其余均为宋代原物。

观音桥身巨大空灵,其结构严丝合缝,美观大方,算得上雄伟奇拔,又坚韧古朴, 是我国江南现存古桥梁中年代最早、纵列单券花岗石、榫卯结构的千年古桥,称“江南第一古桥”。1988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桥下抬头仰望,可以看见105 块石头整齐地排列成七排。桥下是三峡涧深邃的“金井”以及断续的深潭,潭水碧绿幽静,深不可测。桥前有一巨石,上镌“回溺”“水哉”等字样。苏东坡曾有诗赞曰: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石。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跳波翻潜鱼,震响落飞狖。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空蒙烟雨间,澒洞金石奏。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昼。

千百年来,任凭桥上行车走马,桥下“银河倾泻,起蛰千雷”的三峡涧水狂奔撞击,桥身却安然无恙,坚固如初。

观音桥畔,秀林葱翠,景色如画。两侧古木森森,藤萝垂幔;桥下怪石嵯峨,激流涌过。桥的南端,傍山矗立着石砌小亭,亭内一株苍松下,有一涓涓长流的泉水,这就是被“茶圣”陆羽称之为“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的“招隐泉”,寓“公之隐山之泉”意得名。如今亭阁缀满了苍苔,但阁额上镌刻的“天下第六泉”五字犹存。

历经千年沧桑变幻,这观音桥“风雨不动安如山”,只为山里山外的百姓带来便利。

图 画报图库

文 少燕

轻松阅读 | 视觉分享

JIANGXI PICTORIAL | 江 西 画 报

江西文化影响力对外第一品牌集群

- 编 辑:文俊超 -

- 责 编:魏娇娇 -

- 编 审:宋 靖 -

《江西画报》《旅游画刊》《江西非遗》

新闻纪实 | 人物访谈 | 文化观察 | 旅行美景 | 航拍江西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