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特地起了个大早的你背上书包,像往常一样准备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迎接努力学习的一天。
然而,在跨进教室大门的那一刹那,眼前的景象却让你顿时傻了眼:目光所及之处,几乎所有的桌椅都已然被各种东西占据得满满当当。
花花绿绿的私人物品一字排开,向你无声地宣示着主权:
“
对不起,这个座位被我占了。
01
“天下苦占座久矣”
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占座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一个见怪不怪的常态,被誉为“学习宝地”的教室、图书馆等地更是这种现象频发的“重灾区”。
从最传统的书本笔袋,到后来的电子产品,演变到最后,就连一张薄薄的纸都被赋予了占座这个神圣的使命。
更让人感到生气的是,你在忍气吞声地另寻别处后,默默观察了很久,却往往迟迟不见占座的人现身。
而网上的舆论在面对占座这一问题上,也呈现出了“一边倒”的批判局面。许多感同身受的网友纷纷下场,“控诉”占座给人带来的种种不便。
其中,呼声最高的困扰便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由于很多人在占得座位后实际上最终也并没有亲临现场学习,导致原本有限的场地和书桌资源被白白消耗掉,从而使得真正有使用需求的同学只能望“桌”兴叹。
围绕占座爆发的口舌之争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不管是当面直接对质还是间接在朋友圈“挂人”,人际关系和同学情谊都将在这个过程中遭到破坏。
最后,占座者如愿以偿,只留你风中凌乱,任万般不甘化作一声无奈的叹息:
02
你为什么要占座?
众所周知,几乎在每一节课上,前三排座位都是雷打不动的“兵家必争之地”。
从客观角度来看,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和教室里大多数同学相比,坐在靠前位置的人无疑能够更清楚地收到老师的教学指令。
从主观角度出发,置身前排实际上也意味着一种变相的激励。在一举一动相对来说都更加引人注目的情况下,你会不由自主地减少开小差的频率,督促自己认真听讲。
当然,大部分同学选择在教室里占座也是出于一种小小的“偷懒“心理。托早到的同学帮忙占个理想的位置,自己就可以在床上心安理得地再多赖几分钟,不必掐着点风风火火地一路狂奔。
不仅如此,我们还会自然而然地搭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环境,而手头的桌椅便是与之相关联的重要意象。
追求稳定是人的共性。面对这好不容易适应的、已然成型的氛围,大多数人自然更倾向于专注在这一开始便认定的座位上,而不是再费时费力地做出其他调换。
此外,从众心理也是占座之风形成的一大诱因。
当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占座时,原本没有这个想法的人便会萌生出一种无法跟上大众步伐的焦虑,从而片面地将“不占座”与“不上进”之间划上等号。
当群体给予的压力和追求上进的迫切叠加在一起时,我们对占座的看法很容易从一开始的疑惑和抵制逐渐转变为最终的接纳与认可,进而纷纷跟风效仿,以确保也能够在有限的座位资源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03
理性看待占座风波
面对这场针对座位展开的“旷日持久的斗争”,如何辅之以有效的处理措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此前,“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丢弃学生学习资料”的事件在热搜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同时,也使得占座这个话题再一次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在学校图书馆早已张贴出通告、不允许同学们将书籍放在桌子上占座的前提下,面对扔书这一做法,网友们议论纷纷。
有人赞同这种“先礼后兵”的行为,认为对于“屡教不改”的违规者,就应该“出狠招”让他们长长记性。
也有人则认为尽管是学生违规在先,但直接丢弃学习材料的做法毕竟还是过于简单粗暴,容易给大多数同学造成收拾残局的困扰。
种种类似事件背后暴露出的矛盾和冲突,究其实质还是学生需求与学校供给之间的匹配问题。
诚然,由于条件有限,学校不可能完美地满足每一位同学对理想学习空间的需要。
但作为整体的调控者,学校还是可以在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合理调配校内的公共资源,通过充分利用闲置教室、制定人性化自习场所管理制度等方式,为同学们开发更加充足、更为便利的学习空间。
同时,学生自身也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学习和占座之间的关系形成理性的认知。
尽管占座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习考虑,但在方便自我的同时,占座者也要懂得兼顾其他同学的需求利益,尊重桌椅的公共使用权,做到“非必要不占座”。
而一旦占了座,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积极利用既得资源,避免出现因为正主失踪而让旁人“进退两难”的“空窗期”。
另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占座者还是应当学会减少对外界条件的过度依赖。借助周围的环境来勉励自我诚然无可厚非,但学习主体毕竟还是我们自己。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只要你有一颗真正想认真学习的心,相信不管在哪里都可以收获理想的效果。
反之,如果一开始便将重点拘泥于座位的选择和争夺上,却忘记了自己占座的初衷,那无疑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你是如何看待占座现象的呢?
来源 | 中青校媒
编辑 | 郭怡宁 杨卓凡 夏映雪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