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新闻与写作》2021年第5期
此处略有删节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为学术性写作起点的选题,对于学术著作的贡献, 却往往要大过一半,甚至是决定性的。诸多传世的学术佳作,尽管少不了作者在社会调研、文献收集、分析论述上的功力,但几乎都在选题一环就别具一格、令人叫绝,从而迅速脱颖而出,起到了引领相关研究领域学术发展的作用。
01区分主题、选题、问题和谜题
选题,顾名思义,是对学术写作的题目进行选择、取舍、打磨和裁剪的过程。选题是学术性写作具有特色的环节,也往往是学术性写作要过的第一关。想要慢慢成长为一个自主独立的研究者,其中至为重要的转变,就是不再依赖老师或者导师给予的题目,而是能够自主地发现自己感兴趣且值得研究的题目。因此,学会选题也是一名研究者入门的标志。
刚刚接触学术性写作的研究者,需要注意区分四个颇为相近的概念:主题、选题、问题和谜题。
主题
主题,是指学术性写作的范畴、而不是具体的题目。譬如在清华大学为大一新生开设的必修课“写作与沟通”中,每个班都会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展开写作,主题设置遵循“有学理深度、无专业门槛”的原则,覆盖面非常广,譬如健康、报纸、九十年代、工程师、《史记与司马迁》、大航海时代和信息社会下的隐私,等等。在相关主题下,任何视角的写作都是可以的。然而,每当学期伊始问到学生想写作怎样的题目时,还是会经常听到如下的经典问答:
“老师,我想写艾滋病。”
“你想写艾滋病的什么呢?”
“呃,就是艾滋病,我对艾滋病很感兴趣。”
这里,“艾滋病”其实是总主题“健康”下的子主题,依然只是写作的范畴,而不是具体的题目。因为关于艾滋病,可以研究的方向千差万别,譬如艾滋病的致病机理、艾滋病的社会防治、艾滋病的歧视来源、艾滋病疫苗研发的困境等等。故,在选题时仅仅想到主题范畴或者个别的关键词是远远不够的,至多可以称之为是选题的起点。
选题
从主题到选题,就好像把镜头从远处模糊的地方慢慢拉近,聚焦到某个图景上。选题即具体可操作的写作题目,它不仅包括学术性作品的标题,也往往包括在文献检索、阅读和综述的基础上,作者写作这个题目可能要采取的研究路径和理论基础。
作为具体可操作的写作题目,选题不能过于宽泛。
譬如《战争与瘟疫》,可能要把古今中外发生的战争与瘟疫有什么关系都论述一遍,这是一篇文章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整个学术共同体去论述和研究。
选题也不能过于细碎。
譬如《清华大学万人食堂外卖模式的可行性探究》,即便可以写作成文,也不具备发表的价值,毕竟除了部分清华学生,这是没有人关心、也不会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的选题。
相较而言,《赤壁之战,曹军败北与瘟疫之间的关系探究》就是合适的选题,既不是泛泛而谈瘟疫与战争的关系,也没有细枝末节到对曹军某个军师、将领患了什么病的研究,选题不大不小,不热不凉,火候刚好。
问题
提出适当的研究问题,是做好选题的关键,也是选题的题中之意。研究问题确定了研究的赛道,没有问题的指引,写作就漫无目的、无病呻吟。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引领性的问题,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研究问题的质量是有高低之分的。很多人觉得学术性写作难,往往是因为缺乏问题意识的训练,提不出高质量的研究问题。
举一实例。在笔者所教的写作课上,A同学的选题是《普利策与赫斯特的新闻理念对比研究》,B同学的选题是《普利策与梁启超的新闻理念对比研究》。这两个选题孰高孰低呢?
答案是A会稍胜一筹。因为尽管都是对比研究的路数,普利策与赫斯特是有比较的意义的, 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美国,有着较为相似的办报经历,彼此之间还曾经PK过,进行对比研究是有价值的。相反,普利策与梁启超一位是美国人,一位是中国人,一位是商业报刊的大亨,一位是政治办报的主笔,一位处于美国报业繁荣的时代,一位处于中国报业才刚刚兴起的时代,两人的新闻理念必然南辕北辙、相去甚远,没有比较论述的必要。
再看看,C同学的选题是《普利策与赫斯特后世评价差异的原因探究》,这个选题与A同学的相比又如何呢?显然,C同学的选题更理想,因为这个选题具有更为清晰的问题意识。A、B的问题意识都是较浅的,无外乎就是普利策的新闻理念是怎样的?赫斯特的新闻理念是怎样的?两人有什么差异?有什么相同?C同学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他的研究问题的提出,是经过文献阅读和精心思考的。C同学发现,普利策和赫斯特其实有很相似的办报经历,两人都曾经为穷人代言,但也都欺压过报童,两人还都染指黄色新闻,并发动了黄色新闻之战。那么为何在后世的评价中,普利策被捧到了天上,赫斯特则被踩在了地下?他想对这背后的原因进行探究。仅从选题这一环就可以预见到,C同学的作品会更加深入且有逻辑,而A、B 同学的则可能就是资料的堆砌。
谜题
相较问题,谜题更突出一个“谜”字,即好的研究问题并不是一眼看去就知道答案的,而是有困惑、有矛盾、有冲突、有谜团,要经过一番研究才能揭开谜底。“问题是文章的引擎。谜题是文章的救星。”在上述 A、B、C 三位同学中,C 同学的研究问题就可以称之为是一个谜题,而 A 和 B 两位同学,只能说是提出了初步的研究问题而已。在笔者看来,观察学生是不是在学术性写作方面入门了、上道了,很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看他/她能不能提出谜题。很多人从小到大都在写作,但往往习惯于观点先行,比如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勤奋才能出成绩”,然后就古今中外旁征博引的论证,最后再来个总结,这样的文章严格来说并不是学术性的写作。真正的学术性写作,在选题的时候,心中是没有答案的,而是要在研究问题或者谜题的层层指引下,一步步地找到答案、论证表述出来。当选题中包含谜题,且谜题是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的话,文章也就势如破竹、不费气力了。
02选题在哪里?
选题的重要性毋庸赘言。然而,“选题从哪里来?”“我怎么能想到这些研究问题和研究谜题?”则是许多初学者最头疼的问题。尽管一言以蔽之,找选题是没有捷径的,要依仗研究者的学术积累和社会积累,但选题来源的大体方向,无外乎是以下四种:个人经历、社会观察、资料爬梳、文献阅读。
个人经历
个人经历是可以激发选题灵感的。这方面,最经典的莫过于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多语种再版无数。之所以找到这个选题,是因为桑塔格在中年时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在上个世纪70年代,这就等于被宣判了死刑。她发现,作为乳腺癌的病人,她和病友不仅蒙受着身体上的痛苦,也被附着在癌症这种疾病上的“种种惩罚性的或感伤性的幻象”折磨着。于是,一本不在于描述疾病,而在于分析“疾病被当作修辞手法或隐喻加以使用的情形”的经典著作诞生了,桑塔格自述“我写作此文,是为了揭示这些隐喻,并藉此摆脱这些隐喻。”
社会观察
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敏锐的社会观察同样也可以成为选题的来源。在笔者的写作课上,在训练选题的这个环节,往往会组织学生进行“我观察到一个现象”的造句,大家头脑风暴、相互激发,很多被观察到的社会现象,都有成为研究选题的潜质。比如“我观察到一个现象,魏则西事件后,人们依然习惯上百度寻医问药,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观察到一个现象,计划免疫的疫苗家长不敢带孩子打,但是 HPV 疫苗却供不应求,这是为什么?”“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开发了新媒体,但是《参考消息》却没有,这是为什么?”等等。
资料爬梳与文献阅读
除了做生活的有心者,更多时候,选题来自于研究者的资料爬梳或者文献阅读。两者的区别是,文献阅读一般是指对学术性著作的阅读(如研究论文、学术书籍、学位论文等),资料爬梳更多是对非学术性资料的收集,比如史料、一手的报告(行业调研、田野笔记等)、新闻报道甚至是杂书杂文。很多初学者觉得,多看看学术论文,自然就会写了,但往往淹没在枯燥无味、刻板套路的论文海中,越读越没有兴趣。相反,为了能够找到新颖别致、有研究价值的选题,笔者鼓励学生不妨看看杂书,尤其要跨界的看、找感兴趣的看。媒体人许知远的作品《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就是作者看杂书的结果,作者最喜欢流连美国旧金山哥伦步街上的城市之光书店,一次意外的邂逅,当看到梁启超、泰格尔、哲马鲁丁·阿富汗尼(阿富汗近代的思想家)并列在一本书的封面上时,许知远突然被击中了, 他意识到,“梁启超常常仅被置于中国自身语境中叙述,很少被放在世界维度中,但他其实是上一波全球化浪潮的拥抱者,在轮船、电报、铁路、印刷术构造的现代网络中游刃有余”,于是一本以梁启超的视角重新审视全球变革中的中国近代史细节的皇皇巨著,开始酝酿。当然,仅看杂书是不够的,获得灵感之后,还是要通过文献的阅读,进一步锁定精准的研究方向和选题。
03选题的评价标准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同的学科领域,对选题通常会有反映学科特色的评价方式,但整体而言,学术选题应当遵循的标准可概括为:小、清、新。
小
评价选题的第一个标准是“小”。初学者最常犯的选题问题,就是过于笼统和空泛。
试看以下三个选题,哪个选题更好一点呢?
《唐诗中的风景描写研究》
《李白诗中的风景描写研究》
《李白诗中月的意象研究》
答案自然是最后一个,因为选题聚焦,起码作者能够做到整体通读、掌握样本,甚至可以进行统计,比如月出现在标题里的有多少首、出现在首句的有多少首、与月共现最多的物品或意象是什么?等等,分析就有的放矢了。
如何让选题变小呢?第一法,关键词法。前文提到,每当学期伊始笔者问学生打算写什么时,学生往往只能挤出一个词,比如,
“我想研究艾滋病”
“我想研究医生形象”
“我想研究自杀”
“我想研究白血病”
……
这时,我们可以再已有关键词的基础上,再想2-4个关键词,加在一起组成一个选题。比如,
艾滋病+感染者+社会歧视+来源
——《艾滋病感染者的社会歧视来源研究》
医生形象+媒体+妖魔化
——《媒体是罪魁?医生形象妖魔化的原因探究》
自杀+社会传播+防范机制
——《自杀的社会传播现象与防范机制研究》
白血病+偶像剧+女主角+患病情节
——《白血病最美?流行韩剧女主患病情节研究》
……
关键词法的好处,除了可以缩小选题之外,对于日后学习如何撰写论文的摘要与关键词也大有裨益,不妨尝试。
第二法,具象法。初学学术性写作的人,往往喜欢宏大的命题,比如“战争与瘟疫”“报纸上的游戏”“传统媒体的危机”等等,这样写出的作品往往大而无当、人云亦云。不妨把远景调成特写,想一想是哪一场战争、哪一场瘟疫,哪一份报纸、哪一种游戏,什么样的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也可以具体到人民日报、《新闻联播》)、什么类型的危机(信任危机、经营危机、人才危机、文化危机)等,让选题更精准、更聚焦。
清
第二个标准是“清”,即选题要清楚,标题不冗长、不拗口、没有歧义、文从字顺。选题不等于标题,但标题是选题最直观的表现,要字斟句酌,精心打磨。在笔者“报纸”主题的写作班上,一位同学想论述机器人写作对传统新闻业造成的挑战,她的标题是《小冰的阳光与玻璃窗》,就过于朦胧美和文艺范了,学术写作的标题应当直截了当,而不是雾里看花。另一位同学想分析美国历史上传媒行业垄断的原因,他的标题是《美国19世纪20世纪初大众传媒兴起伴随而来的传媒业垄断的出现及长时间持续的原因探究》,则过于冗长繁杂了。一般而言,标题超过 20 个字,就很有精炼的必要了。
选题还要清晰,问题意识突出、关键词明确。需要强调的是,选题切忌作成百科词条,别什么都往里装。比如,《梁启超与<时务报>》就是百科词条式的,可以预见,这篇文章无外乎就是把梁启超是谁、梁启超做过什么、《时务报》什么报纸、《时务报》成立的经过和梁启超的贡献等一一铺陈罗列,达不到学术研究的水平。《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分析》就好些,起码有了基础的问题意识,是对梁启超通过《时务报》逐步形成的政论文体的特色与影响进行分析。《跨出口岸: 基于“士林”的 <时务报>全国覆盖》则是一篇佳作,作者意识到,近代中国的交通系统和物流系统都甚为落后,那么《时务报》是如何取得全国范围内的发行成绩就值得探究,通过史料的爬梳与分析,作者最后发现“正是得助于在全国既在且遍在的士林阶层,以《时务报》为代表的‘士大夫之报’才能迅速借用到可观的人力资源,稳定地跨出口岸、深入内陆。”可见,清晰的问题意识是打开好选题、好文章的钥匙。
新
第三个标准是“新”,即研究问题、研究视角有新意,有望产出具有新意的研究假设、研究发现、学术观点。“新”是相对的概念,本科论文要求的创新与博士论文要求的创新, 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有追求创新的意识,即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 开拓视野、锻炼思维、加深认识。在笔者的写作课上,经常有学生问,“我想写的题目,发现知网上已经有很多类似的,且都谈出了我想谈的,我还要不要写呢?”我的答案都是很坚定的“建议不写”。尽管作为作业,没有学术创新性似乎无伤大雅,但学术性写作的根本目的,其实并不在于写作两字,而在于思维的训练。建立独立、批判、自主、思辨、创新的思维方式,是进行学术性写作训练更为终极的目标。从这个角度而言,把二三十篇知网文章看一遍,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是舍本逐末的,没有意义。不仅没有锻炼思维、激发研究的兴趣,还有可能让学生从最开始就养成“洗稿”的毛病,走上学术不端的不归路。因此,选题时,不看文献拍脑门子提题目是不行的,必须要在文献检索、阅读、整理乃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主且有新意的研究角度,清楚地知道我的研究与他人的研究边界在哪里。
小贴士
初学者不妨建立自己的“选题银行”。可以准备一个小盒子,把生活中突然想到的选题灵感记录在小纸条上、放到盒子里,有空就琢磨琢磨、查查文献、头脑风暴一番,久而久之可做的选题会越来越多,学术功力自然就长进了。
作者系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中心教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谢美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