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报农村版讯(通讯员 石松涛)
初夏,田野里万物竞绿,一片勃勃生机,承载着春的希望,酝酿着秋的殷实,令人心旷神怡。
又到了樱桃成熟的季节,记者慕名向尉氏县岗李乡窝沈村樱桃园驶去,远远望去,村西的田地被浓郁翠绿的樱桃林覆盖,一片片、一堆堆,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吸引记者下意识快速前往,一探究竟。
来到窝沈村村西桥头,下车后,正巧碰到窝沈村党支部书记沈兴杰,道明来意,他热情的介绍说:“今年的樱桃一部分已经成熟,熟果量还不是很大,为分享丰收果实,没有外出打工的村民把果子摘下后,在路边设摊推销给过往人们,俺来这就是看看村民樱桃销售情况,若不嫌弃,俺愿做向导!”
记者连忙道谢:“那就麻烦您了!”
几分钟后,步入村口,村民王战江的樱桃园映入眼帘,记者一行人便不假思索地钻了进去,一股馨香扑面而来,记者本能地做了个深呼吸,让铺天盖地的清香肆意滋润肺腑,而后下意识拉过长满玲珑剔透樱桃的树枝,放在面前贪婪的闻了起来:芳香、清香、幽香一起涌来!陶醉了……
突然,咯咯咯……一串银铃般的笑声飘了过来,记者惊讶的扭头一看,原来是一群姑娘和小孩,正前俯后仰的冲自己笑呢!村党支部书记沈兴杰会心笑道:“党的扶贫政策使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追求精神享受的欲望更为迫切,特别是樱桃花开放,及樱桃成熟的季节,人们三五成群到樱桃园畅游,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见记者入园,好客的村民沈水亭及杨睿,把刚摘的两盘樱桃,端到记者面前品尝,记者本能地拿起相机按下快门,留下这美好的记忆。
据沈兴杰介绍:窝沈村2800余亩地,1492口人,有种植杏树的历史。相传清朝道光年间,俺村祖先从新郑南门迁居此地,当时这里一片荒凉,风吹沙起,疾病成灾。一日,一位民间白发医师,途经此地嘱咐祖先:要想生存下来,应多栽杏树,一来防风固沙,二来果叶可食,三来杏仁可以入药,能治多种疾病。话音刚落,这位白发医师化作一道金光消失不见了。从此俺村祖先就四处寻找杏树苗,根植在这片荒岗上,他们历经辛勤劳作,杏树长大、开花、结果,年复一年。从此,有杏吃不完,还能换回银子来,日子越过越开心。
说到这儿沈兴杰越发兴奋说:“当时杏树的品可多了,有小白杏、李迷杏、大鸡蛋杏、麦黄杏、响蛋杏、八达杏、九月青。熟的早的数麦黄杏,熟的晚的数九月青。关于九月青杏人们还留下一句顺口溜:九月青十月黄,不到腊月不能尝”。听着听着,记者真有点垂涎。
记者问起樱桃园是如何发展起来时,沈兴杰如数珍宝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到2002年,窝沈村杏树到了衰老期,产量持续低下,当时,国家对一些贫困村进行扶持,窝沈村有幸迎来了以省财政厅副厅长权宝为队长的驻村帮扶队,当看到窝沈村有种果树习惯时,他们就动员村民改种效益好的乌克兰大樱桃树,经规划第一批就发展了四百亩,缺技术,驻村工作队就请法国技术员来村指导;缺资金,就协调资助;水利跟不上,省驻村工作队就打机井、搞配套,使全村的农田变成了水浇田”。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9年的发展,现在种植樱桃树2500亩左右,村民的收入稳步提高,全村仅樱桃收入百万元以上。
聊着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东地沙岗制高点,绵延起伏的樱桃林尽收眼底。园内正在劳作的村民说笑声、路边过往车辆喇叭声如同乐队和谐的旋律委婉动听,这不正是东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着……并怡然自得。描写的景况吗?
“您好!请把地址发过来,通过快递樱桃两天就可以送到您的手里,包装箱内放有冰块,可保鲜几天呢!”
近处,已脱贫的贫困户沈国喜家的樱桃园内,主人正通过网络与客户沟通樱桃邮寄事宜。见记者到来,他高兴地抿抿嘴笑道:“俺家八口人,父亲脑梗,母亲患腰椎病,爷爷动过手术,因病致贫。在党的关怀下,俺栽种了八亩樱桃树,通过电商销售樱桃,收入可观,现已脱贫,今年在乡政府所在地又注册了旅游公司,把富起来的农民送到全国各地景点,享受党的好政策为村民带来的幸福生活”。
时间已过中午十二点,记者又采访了老党员沈林江,他深有感触地说:“每到樱桃成熟时,村里一片繁忙景象,妇女们到樱桃园收摘樱桃,老年人在路边摆摊出售,年轻人开车到周边超市联系业务,有的农户请电商主播,在樱桃园中直播订单销售,村民们用换来的钱,购买农用物资,又促进了农业大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真没想到,现在的日子会过得这么好,真是‘户户有楼房,家家轿车忙,存折五六位,享受好时光’!”
记者准备离开窝沈村樱桃林时,“旭辉”集团业务员杨涛、胡梦格等人,找到村党支部书记沈兴杰,洽谈二百多名客户果园采摘事宜。沈兴杰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不,大型采摘团又来了,以后会接待的更多,为了提高窝沈樱桃知名度,村里准备举办樱桃节,让窝沈村樱桃产业品牌打出去,把定位港区后花园区域的窝沈村建成游园,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