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非洲展品布展河南商报记者邓万里/摄
明亮柔和的灯光、错落有致的文物……一场博物馆展览背后,到底有哪些有趣的讲究?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河南商报记者走进博物馆,带大家了解一场博物馆展览的“诞生记”。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郑超
想主题是最烧脑的环节,温度、灯光、简介文字都有讲究
博物馆越来越“热”。古老的文物,当被摆放到展厅的那一刻,就拥有了和公众对话的自由。一场有意义的展览,是如何诞生的?
大信厨房博物馆馆长李电萍,从事博物馆陈展设计已有20年,参与设计过的展览已经数不清,她表示,最烧脑的环节当属第一步,即“设定主题”。
“文物是文明的物证,我们要考虑,怎么讲好文物故事,怎么让这些文物和现代生活产生共鸣,走进90后、00后的心里,最好让大家一看,就迅速get到展览的意义。”李电萍解释,围绕既定主题,再进行陈展、设计、格调等具体布置,需要团队协作完成。
以厨房博物馆的专业馆为例,围绕厨房器具,从鼎食文明、灶火演变、蒸煮方式、农耕文化等方面布置展厅,再现原汁原味的古代世俗生活气息。
李电萍认为,好的展览像一本好书,讲究循序渐进、跌宕起伏,参观者不管什么年龄都能欣赏得来,而且值得咀嚼回味。
设定好展览主题,“万里长征”才算刚刚开始。接下来,从文物摆放到文字介绍,每一个细枝末节,都让陈展人有着操不完的心。
跟随李电萍,河南商报记者随即走进大信非洲艺术博物馆,以该博物馆展出的木雕文物为例,因其材质的特殊,对展厅温度、湿度等非常敏感。“温度保持在26摄氏度左右,对文物的影响最小。”李电萍表示,展厅的灯光全部为柔和灯而非直射灯,一方面为了保护文物不受光污染,另一方面也兼顾公众的参观体验——在最适宜的灯光下近距离参观文物。
既然博物馆展览像一本书,如何划分章节、摆放切题的文物,是陈展人苦苦思量的问题。
“每一章节的介绍,文字要不长不短,要把意义说明白,同时不能啰嗦,推翻十几遍是常有的事儿。”李电萍说,最夸张的时候,会规定好简介字数,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一场几天的临时展览,有时需要准备半年之久
李电萍介绍,博物馆展览有三大类型,分别是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都讲究整体性、系列化。
基本陈列一般是博物馆精心打造的最重要的展览,体现着博物馆的收藏和办馆水平,展览时间长,一般要十年左右,甚至更长;专题展览的展期一般1年至5年不等,是基本陈列的重要补充,体现着馆藏特色;临时展览的展期从几天到半年不等,灵活多样,是博物馆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
准备展览一般耗时多久?“这不好说,主要取决于展览需要。”李电萍回忆,国家博物馆举办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展时,她参与了其中一个展区的陈展工作,仅一个展区就筹备了三个多月,整个展览大概筹备了半年,而三个月到半年,也是临时展览普遍的筹备时长。
李电萍介绍,目前,她和团队正在对非洲木雕艺术馆、色彩博物馆进行布展,已准备了几个月,计划于5月底开幕,公众可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