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走红进化史:参观人数20年内翻了13倍,山东博物馆数量全国第一
时代数据
时代数据的官方人民号
2021-05-18 17:43
关注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的意义自然不必多说。

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即使只有三天光明,都要用一天去博物馆:“这一天,我将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

但现实情况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博物馆被认为是“老学究”和搞学问的人才会去的地方,与年轻人们渐行渐远。热爱博物馆的人们匪夷所思且真诚发问:年轻人们怎么会不爱博物馆?

而年轻人们只想了解为什么自己一进博物馆,就好像是有了那个大病。

可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近几年在国内,切切实实掀起了一场“博物馆热”

你可能曾经抢到过演唱会、音乐节甚至是春运的票,但很可能会栽在博物馆的抢票上。

凭借着这几年掀起的“博物馆热”和在疫情中积攒了一整年的出游热情,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成为了五一最热门的景点之一。湖南省博物馆、陕西博物馆的票难抢到怀疑人生,故宫博物馆的一张票被炒到1200元。

从博物馆“冷”到博物馆“热”,博物馆这条翻红之路整整走了二十年。

博物馆数量暴增,

山东博物馆数量第一

博物馆是陈列和展示人类文化和自然遗存的重要场所,它承担了保留并展示文化遗产中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部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物藏品数量庞大,但博物馆这个载体从西方传入中国其实很晚。

社会要形成良好的博物馆文化氛围,博物馆数量以及人均博物馆拥有量是个硬指标。而中国一直到1905年,张骞创办南通博物苑,才拥有了第一个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博物馆。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有了更充足的实力支撑博物馆发展,我国才逐渐进入了博物馆建设的“高速”时期。

从2000年到2019年,中国博物馆机构数量稳步上升,“十三五”以来,全国每两天就新增一家博物馆。截至2019年末,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共有5123家博物馆,约每25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

而博物馆的建设与当地的历史资源有着紧密关系。一般而言历史资源越丰富,越有支持博物馆建设的文物基础。

齐鲁文化、孔孟之乡的所在地山东成为了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第一的省份,拥有着殷商周到秦汉唐时期灿烂文明的河南、陕西两地以及后来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成为了当时最繁茂的商业中心的南京和苏杭都凭借着极其丰厚的文物资源和文物数量,成为了博物馆富有城市。

不过,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看,博物馆的数量遵循了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少的规律。各地的经济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博物馆的数量。

近9成博物馆是免费,

博物馆参观人数20年内翻了13倍

除了增设博物馆,2008年以来,国家为了鼓励大家关注传统文化,予以政策上的资金扶持,国家一级博物馆陆续免费开放。2019,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达到4929家,占博物馆总数量的89.05%。

这让不花钱就能逛博物馆这件事在今天实现率非常高。在北京,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大量知名博物馆都免费开放。江西、海南两省的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

当博物馆就在身边,国家政策鼓励免费开放,愿意走进博物馆参观游览人群也变得越来越庞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博物馆的参观量已经从2000年的8540万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10亿人次,2019年近12亿人次走进博物馆。参观博物馆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前的人们可能两三年,在旅游时才去一次博物馆,现在可能两三个月就去一次。

近7成的博物馆参观者是90后

兴趣成为最大动力

然而这远远不够掀起一场“博物馆热”,只要博物馆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稀奇古怪的陈列柜”,博物馆依旧权威,文物还是沉默,那段历史与我们充满距离。

“太无聊”、“太枯燥”、“看不懂”很容易成为人们走进博物馆后最直接的感受。“许多人从进入博物馆那刻起就开始逃离”。如果藏品稀薄,游客等于来了个寂寞;但若藏品丰富,那对于游客来说则更像钝刀割肉。

在专栏作家霍兰·科特看来,数字化时代,人们依托书本便可获知万物,因此参观体验必须是个人的。为此,21世纪的博物馆必须找到如何“讲述”的方法。

博物馆究竟该如何靠近大众?

2016年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开了一个好头。纪录片的播出让文物修复师王津和亓昊楠师徒成为了“网红”,许多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来博物馆和其背后的人是如此鲜活的存在。

2017年年底,继《我在故宫修文物》之后,文博题材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的播出,更是近年来这股“博物馆热”的一大现象级事件。节目每一集由从业者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而有影响力和辨识度的影视明星负责出演根据相关历史编撰的小故事。

很多年轻人奔着自己想看的明星而来,却意外地被不会说话的文物圈了粉。

在24岁以下用户占总用户数81.5%的视频网站Bilibili上,《国家宝藏》的正片单集点击量达到了两三百万,全片累积点击量为2518.5万 ——《国家宝藏》的超高关注度,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对文物和博物馆的兴趣日益高涨。

《2019年博物馆参观人群研究》数据显示,参观博物馆的主要人群主要是90后和95后,占比接近七成。而兴趣爱好成为了他们去博物馆的重要原因,其次就是为知识而来。

当年轻人们发自内心的对博物馆产生兴趣时,他们在朋友聚会时会选择博物馆,自己闲暇一人时也愿意走进博物馆消磨时间。

作为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故宫一改以往的“庄严肃穆”,一直尝试不要显得那么高高在上,想让不同的观众用各种渠道接触、喜欢上自己。近年来,凭借着有趣的文创产品、丰富的文化活动、层出不穷的跨界合作,频频“出圈”。

“文物表情包”走红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前,中国博物馆的工作中心是学术味浓厚的收藏研究,那么今天的博物馆热背后根本是博物馆如何讲述历史的方式在改变,走向了大众趣味的呈现。

越来越多的汽车、金融、电信、航天、3D打印等行业或者新兴产业博物馆的出现,满足参观者多元的兴趣。一些传统的博物馆也开始和科技结合,通过VR看展、AR复杂展品分解等方式给观众带来更多沉浸式的体验。

未定级博物馆仍是主流

当越来越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多元的观众必然带来多样化的观展需求。在”让文物讲故事“、更好地履行教育传授知识职能上,博物馆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调查人们参观博物馆遇到的主要问题时,我们发现最常见的问题都与展品的介绍有关。“展示文字信息过少,学不到知识”这个问题最突出,占比44.55%。其次的问题顺序为信息全部都是文字(呈现形式单一)、网络不好、展示牌文字看不清、搜索不到展物信息、迷路等。

此外,据国家文物局的《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我们发现博物馆之间发展情况极为不平衡。

中国博物馆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19年底,一级博物馆占比2.35%;二级博物馆占比为5.17%;三级博物馆占比为7.93%,我国未定级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中占比最高,为84.55%。

这些数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二的未评级博物馆,才是中国大部分群众身边可以触及的基层博物馆。但相比一些知名博物馆为“过热”发愁,他们大多面临着无人问津、经营惨淡的窘境。

作者 | 郑艺阳

编辑 | 郑艺阳

设计 | ccemilie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