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不应以香型论高低——访白酒行业资深从业者杨金贵
中国食品报社融媒体
中国食品报社打造的融媒体平台。
2021-06-23 11:02
关注

  近年来,白酒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酱香型白酒的发展令人瞩目,在以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带动下,钓鱼台、国台、郎酒等品牌发力明显,并涌现了一大批跨界投资者,地产、医药、饮料等行业巨头纷纷投资酱香型白酒。

  酱香型白酒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消费者对于酱香型白酒也趋之若鹜。有业内人士表示,酱香型白酒品质优于其他香型。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成立?对此,白酒行业资深从业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杨金贵表示,白酒不应以香型论高低。

  问:酱香型白酒是否优于其他香型酒?这种论断是否准确?

  答: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香型分类是后天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1979年第三次全国评酒会前,中国白酒并没有香型的概念,因此也就没有哪种香型更优的区分,但是自从区分香型后,代表着不同地域特色的白酒,便开始被冠以标签,有了各种各样的差别。从山西汾酒到四川五粮液再到贵州茅台酒,开始了40多年的市场争夺。

  白酒作为农产品深加工行业,与农产品、餐饮有着同样的特质——原产地属性。不同的地理条件、天气环境以及老百姓的风俗习惯、口感偏好之下,产生了不同的农产品特色和餐饮口感。从口感角度来看这就像北京的烤鸭、德州的扒鸡、临沂的炒鸡一样,因为有着不同的口感诉求,所以有了不同的风味。也如同各地的农产品特产,烟台苹果、莱阳梨、若羌灰枣、平谷桃……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原产地属性的农产品。

  这种不同的地域特色造就的不同的产品特点,是大自然的恩赐。

  白酒亦然,河北的老白干、山东的芝麻香、北京的清香二锅头、山西的清香汾酒、广东的豉香型、广西的米香型以及陕西的凤香型以及贵州的酱香型,分别代表了当地的原材料特色、老百姓的口感倾向,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并没有什么优劣差别。这就好比很难用德州扒鸡比较沂蒙炒鸡,虽然都是鸡,但代表了不一样的口感倾向,各有风情,各有特色,各有各的消费人群。因此,以香型判断一款产品的优劣并没有什么依据,以口感需求来判断才是标准。

  问: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觉得酱酒好?从清香到浓香再到酱香型白酒的发展过程中,是一种什么样的驱动?

  答:这个发展原因比较复杂一些。酱香型白酒始终属于小众香型。以茅台为代表产品的酱香型白酒自上而下地普及了酱香型白酒,长期以来,以高端消费群体为主,造就了酱香型白酒高高在上的价格体系,使得如今的品牌化企业更看重高端消费人群的争夺,从而也导致普通消费者在消费观上更倾向于追随社会精英人群的消费脚步。这是酱香型白酒得以快速被认可的不可否认的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提升以及购买意识的上升,对于液态发酵法也就是俗称的食用酒精勾兑产品开始回避,于是更倾向于选择传统酿造工艺生产的白酒。由于传统酱香型白酒采用了坤沙酿造工艺,恰恰满足了市场消费需求。

  问:市场上流通的酱香型白酒是不是真的比其他香型要好呢?

  答:优质的大曲坤沙酱香型白酒一定是要采用当地的红缨子高粱,所以受粮食等原材料以及基酒等生产因素的限制,并不能提供大量的优质产品,于是市场上就有了碎沙、翻沙甚至包括串酒(食用酒精勾兑)。

  从目前来看,一般消费者的酱香型口粮酒,比如价格在100元左右的,基本都是碎沙酒、翻沙酒,当然也存在食用酒精勾兑调香的酒,并不是说碎沙酒不好,而是以目前的酱香酒价格,优质的坤沙酒令他们望而却步,于是只能选择低价位产品。

  现在酱香型白酒行业由于缺乏行业自律和约束,导致以次充好,以低等级产品冒充高等级产品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很多消费者买到的未必是优质大曲坤沙酱香型白酒,而是低等级产品。而且酱香型白酒投资的热度,导致了各种产品的泛滥,其中不乏大量滥竽充数的劣质白酒,并不比其他香型质量等级高。因此要冷静看待今天的酱香型白酒发展热潮,过犹不及。

  问:针对目前的酱香型白酒消费热,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您有什么消费建议吗?

  答:消费者喝酒还要根据消费习惯和钱袋子来选择。酱香酒目前的价格是各种香型当中最高的,假设酱酒就是好,当酱酒价格普遍脱离一般消费者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的时候,它就成了白酒中的劳斯莱斯、宾利、保时捷,消费者还是摸着口袋办事,不要盲目追求流行。

  北京二锅头也好,汾酒也好,西凤也好,喝得起,喝得顺口,就是好酒。以香型定高低,并不科学,也不可取。人们还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产品就好了。(王其昊)

  《中国食品报》(2021年06月23日07版)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