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平 宋广军 通讯员 袁庭僚 文/图
30年前,他曾经是个兵,在火热的军营里锻炼成长;30年后,他仍是一个兵,在服务社会的团队里无私奉献。30年间,他从一名退役军人到“兵之梦”艺术团党支部书记,带领战友们进军营、到学校、下农村、入社区,唱响了“退伍不褪色、永远河南日报农村版跟党走”的最强音。他和艺术团先后荣获禹州市国防教育先进单位、许昌市国防教育先进工作者、许昌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许昌市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合唱比赛一等奖、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第七届“优秀复转军人年度人物”团体特别奖等荣誉称号。他,就是禹州市“兵之梦”战友艺术团党支部书记——刘国贤。
用歌声唱响时代主旋律
1991年12月,25岁的刘国贤揣着五级伤残证,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火热的军营。作为一个8年军龄的老兵,军人情怀始终萦绕在他心头:脱下了军装,是平平静静上班还是继续服务群众?
刘国贤的回答是:离开了军营,仍旧是个兵;脱下了军装,仍然是党员。入党宣誓不是形式,而是永远燃烧的火!“我虽然身体残疾了,可我有嘴、有手、有思想。我们用歌声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伟大的人民!”
万事开头难。对于一群毫无音乐基础的老兵来说,学唱歌甚至比在部队踢正步、站军姿都难。然而,军人的性格让他们无所畏惧。不会唱歌,就从基本发音练起;没有人教,就聘请音乐老师。唱着,唱着,伤残军人王俊景来了,全国道德模范、好军嫂吴新芬来了;战友们来了,军嫂们也来了;热爱军营生活的同事们来了,连音乐老师张磊也不走了,义务担任了艺术团的艺术总监兼教练老师。
2014年7月,禹州市“兵之梦”战友艺术团正式宣告成立。在当年“八一”禹州市军警民联谊晚会上,这支由退役老兵、家属子女等80余人组成的艺术团第一次公开亮相,演唱了《咱当兵的人》《战友之歌》《打靶归来》《团结就是力量》四联唱。那绿色的军装、整齐的队形、飞扬的表情、嘹亮的歌声,赢得了观众们最热烈的掌声。
2017年7月,艺术团迎来了最光荣的时刻。在河南省第七届优秀复转军人年度人物表彰大会上,刘国贤接受了省委副书记王炯颁发的“优秀复转军人年度人物”团体特别奖奖杯,艺术团演唱的《听党指挥歌》《万众归心》,把大会推向了高潮。
正如大会团体特别奖颁奖词写的那样:“行伍之列,他们是扛枪的军人;退伍之后,他们是文化的使者。他们把舞台搭进军营、学校,把文化送到社区、农村,唱响了时代主旋律,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用爱心打赢脱贫攻坚战
其实,刘国贤和“兵之梦”艺术团的排练、演出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因为他的正式身份是禹州市市场管理局的职工,每天都要准时上班。而在工作岗位上,他仍是军人作风,哪里有急难险重任务,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2017年初,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刘国贤主动请缨。领导们考虑他是5级伤残,说啥也不同意。但经不住他的再三申请,只好批准他去。
最初,他是在无梁镇宼庄村驻村,一年脱贫摘帽后,本可以回机关上班,可听说还有苌庄镇锁石沟村的扶贫任务,他再次请缨,并担任了锁石沟村驻村第一书记。
锁石沟村四面环山,沟壑交错,交通闭塞,全村15个自然村零星分布在方圆10平方公里的山沟里,总共195户594人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282人。面对艰巨的任务,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打赢这场攻坚战,把对全村群众的热爱,刻在屹立千年的锁石上!
57岁的霍全德因伤致残,妻子多病,26岁的儿子找不到对象,一家人愁眉苦脸,感到日子没过头。刘国贤鼓励霍全德振作起来,并想法给其儿子找了一份工作,每月工资两千多元。去年,霍家新买了摩托车和农用车,儿子也在年底结婚娶了媳妇。霍全德高兴地说:“要不是刘书记,俺家哪会有今天?”
村民李富纤曾身体残疾,妻子常年有病。刘国贤帮他申请无息贷款,发展养羊。不到两年时间,就从最初的两只羊发展到38只,迅速摘帽脱了贫。
55岁的孙西申因病失聪成聋,整天苦闷不堪。刘国贤联系专家为他义诊,并免费给他安装了助听器。重新听到了声音的孙西申非常开心,一有时间就用口琴吹《东方红》《社会主义好》。
2020年,锁石沟村顺利实现了全村脱贫。为了表达对刘国贤的感激,全村群众一致同意授予他锁石沟“荣誉村民”称号。
用真情宣传国防不遗余力
退伍30年来,刘国贤从最初的战友协会,到“兵之梦”战友艺术团,再到拥军爱民小分队、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国防教育宣讲团等10个公益组织,他在国防教育、服务群众中持之以恒、不遗余力。
他和队员们带着鞋垫、图书,走边关、进军营、到社区,先后开展拥军爱民宣传20多次,文化下乡50多次,送温暖80多次,捐款捐物6万多元。
他带领艺术团参加许昌、禹州等地的演出活动30多次,到驻许、驻禹部队慰问32次。在驻许某部,他为官兵们讲党史军史,鼓励他们传承“三个不相信”作风,永葆军人本色。近年来,这个部队多个连队被评为先进单位,40名战士在训练比武中创纪录,30多人立功受奖。
他组织中小学生走进军营,参观军人一日规范管理,感受军人气息,树立从军报国的志向。去年9月,刘国贤得知鲁山县文智留守小学校长刘军想要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却找不到教员时,立即与他主动联系,并派去7名艺术骨干,帮他们组建了40人的少年军乐队、合唱队,在当年年底成功举办了国防宣传演出。
2015年,他自费6万元筹建军旅文化博物馆和国防教育基地,搜集陈列从红军长征路线图到军服、枪械、军舰和战机模型等200件军事用品,接待中小学生1000多人次,播下了爱国主义种子。
用行动证明脱下戎装志不改
走进刘国贤的家,一套低矮窄小的一层半平房,院子左侧的一间房子没有了玻璃,格外显眼的正门口上方悬挂着的红色的五角星。许多人不知道,这套房子不是刘国贤自己的,是他借住父母的。
但这些年来,刘国贤他们艺术团买乐器、做服装、租车辆等所花费的30多万元,全部来自刘国贤每月不足3000元的五级伤残优扶金和不高的工资。
看到同事家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而自己一家却只能借住父母一套低矮窄小的一层半平房;看到别人纷纷新买了电梯房,而自己只能申请一套几十平米的廉租房;看到同事们纷纷夸赞丈夫新买的漂亮衣服、首饰项链,而自己只能穿几十元钱的廉价衣服。刘国贤的妻子王亚娟实在忍不住了:“这个家你到底还要不要?”
刘国贤也苦恼过,甚至想到了放弃。我这样究竟图了个啥?可是,想到自己曾经是军人,身体里至今还流淌着战友们为抢救他而献出的鲜血,他选择了坚持。
妻子不理解,他就带着她参加团里的活动。看到锁石沟村群众对丈夫像一家人那样亲,她心热了;看到军营慰问时官兵们那么高兴,她激动了;特别是看到队员们那嘹亮的歌声赢得全场欢声雷动时,她深深地感染了!从此,王亚娟也报了名,成了艺术团的一名队员。“我不和别人比吃穿,不与别人比享受。国贤干的是正事,再苦再累我也值!”
“曾经当过兵,永远都是兵;脱掉的是军装,脱不掉的是军魂;改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忠诚。献身国防、服务社会,我们无怨无悔,我是一个永远的兵!”刘国贤坚定地说。
编辑:马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