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长城起点驱车一路东行,车窗外,夏日的山岭盛满古老的寂静,蜿蜒其上的齐长城是不成风景的风景。
就在这起伏的山峦间,有一片南北狭长的平原,当地人称之为张夏谷地。京沪铁路和104国道在这里穿行,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也曾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留下了被后人称之为“长城铺”(现名长城村)的齐长城关隘遗址。
齐长城遗址就在长城村西南的这座山上。
作为泰山地区的重要关隘,齐国因地制宜,设关防障寨于长城铺。在长城铺西南、东南两个方向的五花岩山和大寨山都是海拔超过600米的高山,两山山体呈正“八”字,长城铺正处于这个“八”字的顶端,这里设防便可与两侧山体构成一道三面环绕的防线。敌军若越过南面界首高地北下进入防线前方这片开阔地,就等于钻进了“口袋”,进入兵法所称的“天牢”中。
在长城村村西还遗存一段夯土长城,高6-7米。69岁的长城村村民曹文水介绍,他小的时候,这段长城还有10多米高,千百年的风雨侵蚀,让它越来越矮。
据《山东长清县地名志》记载,长城村东原有一个长城阁子(关口),是齐鲁两国交通要道,建筑宏伟壮丽,分3层,高10余米,因年久失修,于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
到了长城村,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她便是孟姜女。
民间通常认为“孟姜女哭长城”中的长城是万里秦长城,其实并非如此。《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记载:“齐侯攻伐莒国,大将杞梁战死,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杞梁是齐庄公时期的一个武士,公元前550年,齐庄公率师伐晋,再伐莒,就在伐莒的战斗中,杞梁战死了,杞梁妻闻讯悲痛欲绝,迎灵于郊,不接受庄公在城外举行的悼念仪式,坚持要在宗庙举行正式的悼念仪式。
许多学者认为,这便是杞梁妻哭夫的故事,也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历史原型。因为孟姜女故事出现时,秦长城尚未修筑,而齐长城西段已在公元前557年以前完成。因此,孟姜女跟秦始皇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她哭倒的是齐长城。
这是红石江,传说孟姜女哭倒长城后投江自尽的地方。
《山东通志》《济南府志》《长清县志》俱称:“人们因长城而建姜烈女祠。”清初学者顾炎武《山东考古录》也记载:“余过长清县之长城铺,见有杞梁妻祠,乃列圣母娘娘诸像不下十数,而人尚呼之为姜女庙。”
“看,孟姜女哭倒的就是这里的长城。”曹文水指着远处的山顶说。和曹文水一样,长城村的人坚信,长城村就是孟姜女的故乡。曹文水还一一列举了他的证据:
村东有一条河叫红石江,是当年孟姜女哭倒长城后投江自尽的地方。红石江原名叫五龙江,自孟姜女哭倒长城,投江自尽后,江水变红,将江两岸岩石染红,故改名为红石江。
曹文水将保存在村民王德贵家中的一块残碑也展示了出来,上面刻有“皇姑院”“玄帝阁”“姜女庙”“新盖”等字样。他说,此碑为“明万历”年间重修。
长城村历史遗迹还有很多,也不乏些许争议。为此,村里热心人成立了“孟姜女哭长城协会”,专门研究、挖掘、抢救长城村的有关遗迹。
出长城村继续东行,便来到齐长城长清段终点——钉头崖。
这段齐长城位于高山之上,要想爬上去,必须得小心翼翼,甚至要手脚并用。“这段城墙保存相对完好,可能是因为这里长期以来人迹罕至,没有遭到人为破坏,是最‘原汁原味’的一段齐长城。”63岁的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张庄村的村民张传安介绍说。
张庄村附近的齐长城基本上都是石头垒的。石墙虽然历经2500多年风吹雨打,但依旧气势逼人。墙上的石头或大或小,或方或扁,但都严丝合缝。城墙蜿蜒,像巨龙的脊背朝向蓝天。如此雄奇的骨骼,到底需要多少健壮的民夫经年累月才能垒成?
当地有个传说,因为这座山非常险峻,当年长城修到此地修不上去了,负责监工的将军便将情况汇报给齐侯,没想到齐侯勃然大怒,将他的脑袋砍下钉到山壁上,以此威胁修长城的民夫。尽管如此,长城始终也没修上去。从此,这座山就叫钉头崖,并且从这里往东40里都没有城墙。从此,当地有了“长城修到钉头崖,一降四十里”的说法。
张传安说,当地年纪比较大的村民回忆,几十年前,人们还在钉头崖上见过那个大大的铁钉,只是后来被人用铁锤弄下来,如今只剩下一个石窝子了。
层层叠叠的石头,斑驳着刀光剑影,一如耄耋的皱纹。数千年过去,不论是因修筑长城而送命的将军、民夫,还是为反抗暴政、哭倒长城的孟姜女们,无数鲜活的面容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唯有他们的故事在齐鲁大地上被世代传诵。
离开钉头崖时,天已近暮,群山静默,唯有高铁呼啸而过,心中不觉春暖花开。让我们都做一个幸福的人!
执笔/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摄影/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