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年非遗,浙大师生探索龙泉剑瓷文化的新传播
浙江大学
分享求是园的精彩,感受浙大人的活力!
2021-08-07 12:27
关注

“青瓷宝剑,天下龙泉”,坐拥两张国家级非遗名片的文化名城,浙江龙泉如何打好对非遗文化传承这一手好牌?浙大师生从新媒体传播角度做出了探索。

近日,15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师生赶赴龙泉寻瓷问剑,共拍摄了3600多个影像素材,全方位、立体化探索宝剑青瓷两项非遗文化在新媒体上的传播。本次实践旨在用镜头记录龙泉在保护非遗方面所做的努力,用影像传播龙泉非遗传承人的感人故事,用浙大传媒人的专业知识为龙泉形象传播出谋划策,进一步增强青年学子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感、使命感。

理论先行

走出校门的专业知识

“很多人都知道龙泉宝剑,但其实这些人不一定知道龙泉这个地方,不知道诞生龙泉宝剑的这个城市。”龙泉市委宣传部雷蕾部长在与浙大师生交流时不经意的一句话,却道出了龙泉乃至很多像龙泉这样拥有深厚历史人文底蕴的特色小城的宣传困境。

如何破解这种困境呢?实践团带队老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赵瑜佩给出了她的答案:讲好中国故事,要首先在实践中真正走进中国的故事。

赵瑜佩老师受邀在龙泉青瓷博物馆进行了一场主题为“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讲座。从海内外舆情,到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形象的塑造,再到危机管理基本策略的6F原则,赵瑜佩老师为推动“天下龙泉”品牌的建设推广、加快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化、物化、转化”、提升龙泉的国际美誉度和海外影响力提供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专业思考。

image.png

赵老师的讲解也给了同学们很大启发。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19级硕士杨晓琦说:“在学校里受到的一直都是理论上的熏陶,这次走出象牙塔,把这些理论与龙泉非遗文化的传播相结合,更加深了我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相信通过本次实打实的实地应用,我肯定有更大收获。”

实践团还参观调研了浙江大学龙泉创新中心。通过讲解员的讲述,同学们了解到,今天的浙江大学龙泉创新中心已经建成了集创新创业、研究开发、检验检测为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创新中心的成立充分发挥了浙大的学科优势,为理论、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了契机,给龙泉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闻学专业大二学生周萌说:“创新中心的一些重大成果让我对这个历史文化小城有了更新的认识,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随着时代发展龙泉也正在腾飞。我也将把我从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当中,讲好新时代的龙泉故事。”

一眼千年

身临其境的文化传承

为避免对非遗传承人们造成过多的打扰,赴龙泉前,同学们讨论并制定了详细的采访和拍摄计划,并对拍摄对象——龙泉青瓷宝剑领域有代表性的老中青三代六位传承人的作品特色、历史资料等做了大量功课。

在非遗技艺方面,让同学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龙泉青瓷泰斗徐朝兴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阿金这两位老一辈的传承人了。不论是徐朝兴手下的巧夺天工的青瓷跳刀技艺,还是陈阿金展示的蔚为壮观的龙泉宝剑锻制技艺,都给同学们极大触动。

“当时看陈阿金老师展示宝剑锻制,打出来的那种火花即使是在白天看也非常壮观。”说到这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二的陈同学激动不已。

image.png

在非遗传承方面,从青瓷领域的陈爱明、潘建波师徒,到宝剑领域的郑国荣、卓树平师徒,同学们在与几位大师的接触过程中,体验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动态传承。剑瓷文化的强大魅力使同学们感到自己也仿佛参与到了这一次次的传承之中。

传承人们身上的匠人精神和对非遗传承的初心,让同学们非常感动。广播电视学大二学生符安妮感慨道:“龙泉很小,小到从市中心到各个地方只需要五六分钟的路程。龙泉也很大,大到很多人兜兜转转,在这儿坚持了一辈子!”

目前,团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创作。后期,团队将在国内外新媒体平台上传播为老中青三代龙泉非遗传承人创作的一系列微纪录片和短视频,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提供浙大传媒学子的思路与经验。

文:陈志远、杨晓琦/图片由实践团队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