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7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2021年总第108场新闻发布会,海珠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孙伟在会上对海珠“十四五”规划纲要进行详细解读。
海珠交出“十三五”靓丽成绩单
孙伟介绍道,“十三五”时期,海珠区经济实力大幅跃升,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6.3%。数字经济发展迅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453.4亿元,年均增长76.5%。全区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61%,比2015年提升1.33个百分点,位居全市前列。
“双区”建设稳步推进,琶洲成为省重点打造的创新平台、市科技创新轴的关键节点。营商环境显著优化,CSO首席服务官工作机制列入省“民营经济十条”。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在全市领跑快跑,环岛路、碧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海珠湿地成为广州城市生态绿核,获评首届“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代表中国角逐第12届迪拜国际可持续发展最佳范例奖。
民生福祉大幅增进,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约八成,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9%,高于经济增速。新增就业17.21万人,增加中小学学位9886个、公办幼儿园学位13585个,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均期望寿命达83.02岁。
海珠奋进“十四五”:“一定位、双引擎、三平台、四目标”
面向“十四五”,海珠提出了“一定位、双引擎、三平台、四目标”。其中,“一定位”指逐步建成有活力有魅力有竞争力的数字生态城,“双引擎”指做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双引擎”;“三平台”指“一区一谷一圈”,即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四目标”指打造数字经济示范区、产城融合引领区、城央生态宜居区、文商旅融合样板区。
孙伟表示,紧扣“十四五”及2035年目标,海珠谋划提出了12项重点任务和举措。
全力建设“一区一谷一圈”,打造数字生态城。结合广州市“一核引领”“两极带动”“三港辐射”“多点支撑”产业功能布局、海珠区产业规划和城区功能提升等需求,构建“一区一谷一圈”发展布局。
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构建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发挥海珠区内中山大学、琶洲实验室、大院大所等科研资源以及人才集聚优势,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不断提升提升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水平。
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建设海珠现代化经济体系。锚定数字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高端服务、会展文旅、智能建筑、都市型工业等支柱产业,前瞻布局类脑智能、区块链、纳米科技等未来产业,建设具有海珠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深挖内需潜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畅通国内大循环、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全力推动“减环节、减时间、减成本、优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处处优化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
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致力高质量协同发展。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以更高定位推动“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不断增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引擎功能,力争在制度衔接、产业和科创合作、社会民生融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着力品质提升,推动综合城区功能新突破。把全周期理念贯穿城区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全面推进城市更新3年计划、5年方案、10年规划目标任务,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发展方式,坚持产城联动发展模式,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城区典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海珠样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挥广州南肾海珠湿地的优势,高标准建设海珠碧道,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新优势。
讲好海珠故事,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充分发扬海珠人文底蕴深厚、文化元素集聚的优势,凸显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生态文化、创新文化等文化内涵,强化六张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名片影响力,包括“文旅名片”广州塔、“商贸名片”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生态名片”海珠湿地、“创新名片”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教育名片”中山大学、“艺术名片”十香园,提高城区文化软实力。
推进治理现代化,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法制员作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径,让更多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公平享受治理成果。
坚持共享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人口结构和就业质量,大力推动健康海珠建设,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强区建设,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完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多层次住房保障工作,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有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续。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充满安全感城区。把安全发展贯穿城区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聚焦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建设韧性城区、强化本质安全,建设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缪璟 吴多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何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