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0日消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进行时》报道,62.5%的未成年人网民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其中玩手机游戏的比例为56.4%。不止如此,调研发现,玩手机游戏的未成年人中约有65%的孩子每天打游戏超过10个小时,8%的孩子超过15小时,其中连续玩游戏时间最长是38小时。这里90%的家长反映沉迷网络游戏后,原本比较开朗的孩子性格脾气大变,暴躁、说脏话。81%的家长反映沉迷游戏对孩子学业造成了很大影响,甚至辍学或者不得不休学。
科技时代,有很多孩子从两三岁起就开始接触电子设备:玩手机、看平板、打游戏......一开始只是玩一会儿就能停下来还给父母,后来越玩越久,变本加厉。有的趁着父母在忙碌时偷走父母的手机去玩游戏;更有孩子会直接从大人手里抢手机,甚至把密码给改了。这就说明孩子对电子游戏已经上瘾了。
孩子为什么会对电子游戏上瘾?为什么沉迷游戏的孩子不爱学习?
使人上瘾的因素有很多,游戏中可以扮演英雄、游戏可以无限次重新开始、积分排名奖励、还有游戏的动态声、光、色彩的混合呈现等,这些都会导致上瘾。但对于孩子来说,上瘾主要是由于受到声、光、色彩所呈现的动画的诱惑。一旦接触就会发现比书本和作业要有趣得多,形式灵活多变,而且对于各种操作动作都有交互的即时反馈,孩子更喜欢也更容易上瘾。
上瘾的状态,是大脑皮层分泌多巴胺带来的快乐感受导致的。多巴胺让人感觉到舒服、兴奋、好玩,如果是通过游戏刺激让大脑分泌多巴胺,身体的这种愉悦感受就与游戏绑定在一起了。孩子通过游戏不断寻求越来越快的外界反应和多巴胺分泌的感受,就慢慢失在读书学习中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有反馈结果的耐心和快乐感。
当孩子随意拿父母手机,父母该如何干预?
看到孩子出现此类行为是,应该当作没发生,让当时的场景过去,不立刻批评指正。三四个小时后,在父母和孩子单独相处的情况下,两人面对面坐好,严肃地讲解私人物品的规矩,然后开始清点孩子的物品有哪些,做好用纸、笔记录下来,并和孩子约定好,他的私人物品,未经他人允许大人不能随意触碰,并在纸上签字承诺。约定好孩子私人物品的边界后,再讨论父母的私人物品,一次只能约定几样,可以先从手机、电脑开始。告诉孩子手机、电脑、背包是爸爸妈妈的东西,不征得同意,他不能直接触碰。当孩子表示听懂或者看上去明白时,同样需要写在纸上分别签字。
在这之后,可以将这两份约定贴在墙上,后续再出现随意拿对方东西的行为时,比如孩子抢手机,父母可以不用讲大道理,而是直接把手机从孩子手中拿回来,并告诉孩子,“我没同意你使用我的手机”。父母的行为是在执行规则,动作明确但不要蛮横粗暴,语言平和而不是责怪、发怒,面部表情不要过于严肃也不能微笑,就用正常的说事情的方式进行。
解决了抢手机的问题,那么如何减轻孩子电子游戏上瘾的症状?
据研究发现,缺少父母陪伴是导致孩子上瘾的主要原因。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陪伴,无论是玩耍、交谈还是出行,都希望父母参与到他们的活动和游戏中。对于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父母需要接纳、陪伴,而不是将孩子直接推给电子设备。孩子对电视、手机和电脑中的画面、影像是没有抵抗力的,如果父母经常看手机,孩子必然会受到影响,于是想要拥有大人不断在看的这些设备。
陪伴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时刻想到:你的孩子盯着你呢,你拿什么,他们就要拿;你吃什么,他们也想吃;你做什么,他们也想做。所以不想让孩子沉迷电子游戏,父母自己就要远离电子设备,或者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在孩子面前不拿手机,不看电子设备。
其实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次火灾现场,多数家长忙着救火,却未曾探究为什么着火。《哭闹撒谎育儿心理学》作者孙路弘,毕业于北师大,擅长将儿童心理学运用于孩子的日常教育和思维启蒙,在过去5年时间里,为3万妈妈解答了1500个育儿难题。
这是一本多方位解读孩子日常心理行为的实用宝典,从问题出发,引导父母识别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真实需求,找到问题根源,一次解决到位,不仅为父母解决日日眼前所见的教养难题,更帮助他们重建理性育儿思路,提升育儿智慧。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先解决父母的问题。本书覆盖中国家庭90%的共性问题,从行为、情绪到学习、社交,为2~12岁孩子父母提供一本儿童心理问题速查枕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