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通知,就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严防妥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校外培训机构要严格执行
教育收费公示制度
通知指出,要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落实培训收费管理政策,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培训要全面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预收费全部进入本机构培训收费专用账户。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不得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校外培训机构提供培训服务收取培训费应依法纳税,应如实开具发票。
采取银行托管 风险保证金的方式
对预收费进行监管
通知强调,要全面实施预收费监管。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应全额纳入监管范围,包括本通知发布前已收取但未完成培训服务的预收费资金。各地可结合实际,采取银行托管、风险保证金的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监管。实行预收费银行托管的,校外培训机构要与符合条件的银行签订托管协议并报教育等主管部门备案;开立预收费资金托管专用账户,做到全部预收费“应托管、尽托管”。托管银行不得因提供托管服务而额外收取培训机构、学员费用。采取风险保证金方式的,校外培训机构应与符合条件的银行签订协议并报教育等主管部门备案,开立风险保证金专用账户,存入规定金额的保证金作为其履行培训服务承诺和退费的资金保证。
将培训机构的预收费情况
纳入其诚信建设内容
通知明确,教育、发展改革、人民银行、银保监、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的协同监管。建立定期共享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有关信息的工作机制,强化风险预警。要将培训机构的预收费情况纳入其诚信建设内容,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在信用建设、纠纷处理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培训机构规范运营,积极主动将培训预收费纳入监管。
对是否存在“退费难”“卷钱跑路”
等问题开展集中排查整改
通知要求,各地要将预收费监管列入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管、专项检查、年审年检和教育督导范围。尽快组织并完成对本省(区、市)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情况、是否存在“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开展集中排查整改。
西安市教育局出台《办法》
征求意见
10月27日,西安市教育局出台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并征求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校外培训机构向受教育者收取的培训费用应全额缴入学费专用账户,不得使用其他账户或非本机构账户收取培训费用。

《西安市校外培训机构学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由西安市教育局起草,广大市民可登录西安市教育局官网查阅《征求意见稿》,有关意见建议请于11月25日前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征求意见稿》要点
▼
机构应在西安选择1家银行
开立学费专用账户
本办法所称校外培训机构是指在本市范围内面向中小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科学(或生物、物理、化学)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本办法适用于各类外语语言类机构。
机构应在本市范围内选择1家银行开立学费专用账户,并与银行签订相关资金管理与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账户资金的管理与精细化服务。
机构向受教育者收取的培训费用应全额缴入学费专用账户,不得使用其他账户或非本机构账户收取培训费用。银行按照双方签订的协议办理资金支付,不得随意侵占、挪用,不得因提供信息化平台服务额外收取机构、学员费用。
机构在收取培训费用时
应与学员或其监护人签订合同
因合并、分立、变更举办者等原因需变更学费专用账户信息的,机构应按相关规定和程序完成账户信息变更,并在5个工作日内向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机构在招收学员、收取培训费用时应与学员或其监护人签订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严禁机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学员合法权益。
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
超过3个月的培训费用
机构开立的专户信息、收费项目与标准应在办学场所、网站等显著位置进行长期公示,并于培训服务前向学员或其监护人明示。不得在公示的项目和标准外收取其他费用,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学员摊派费用或者强行集资。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
按周期收费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培训费用,预收费时间不得早于新课开始前1个月;按课时收费的,每科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超过60课时的费用,预收费时间不得早于所报课程剩余20课时或新课开始前1个月。
不得让学员使用培训贷方式
缴纳培训费
机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学员出具发票等消费凭证,学员索要消费凭证时,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不得以举办者名义或其他公司名义向学员开具消费凭证。
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培训的机构,不得让学员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不得通过其他任何形式诱导学员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费用。
在课程开始前提出退费申请
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退还
当学员或其监护人在课程开始前提出退费申请的,机构应按照合同约定,在5个工作日内按原渠道一次性退还所有费用;当学员或其监护人在课程开始后提出退费申请的,机构应按合同退费约定,按比例扣除已完成课时相应费用后,于15个工作日内按原渠道一次性退还。
因收退费问题产生纠纷时,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学员与机构协商解决;请求消费者协会或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根据与机构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学员或监护人确认后
银行三个工作日内拨付资金
机构预收取的培训费用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监管。机构完成授课后,经学员或其监护人确认同意,银行于3个工作日内完成资金拨付,资金拨付应与授课进度同步、同比例;机构授课完成且履行告知义务后,学员或其监护人超过5日未确认的,银行视为确认同意,履行资金拨付职责。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通过严控账户最低余额和大额资金流动等措施加强对机构资金的监管。机构可选用“留存最低余额”监管模式进行过渡,过渡期原则上不超过一年(管理办法签发之日起)。因特殊原因需延长的,可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经同意后可适当延长。
机构不配合资金监管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整改,情节严重或拒不整改的,移交执法部门调查处理,并依法依规实施信用公示。对学员权益造成损害的,机构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机构、银行不得泄露
学员及家长个人信息
机构、银行应对学员及家长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将机构资金监管工作作为社会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和举措,将机构学费专用账户设立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各区县、开发区民政、市场监管、金融部门应根据业务职能做好相关监督检查工作。各区县、开发区金融管理部门应协助开展机构资金监管工作,配合做好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协调沟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