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丹江口到南太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最远移民,如今过得怎么样?
河南商报新乡新闻
兴商润民,影响河南。
2022-01-28 13:46
关注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宋红胜 实习生 金萍 文/图

一泓清澈的丹江水,从南阳淅川出发,流过华北平原,抵达首都北京。

比丹江水早一步“出发”的,是丹江口库区的数十万群众。这其中,4700多人在2010年、2011年陆续落户新乡辉县常村镇——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最远的安置点。

10多年过去了,如今他们过得怎么样?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深入移民村,进行了实地探访。

【移民村里庆“鱼”年】

1月26日,农历腊月二十四,是辉县市全面开放堂食的第2天。在常村镇沿江村的“万家鲜鱼宴”,店老板万军起了个大早,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临近年下,是淡季中的一个消费“小高潮”。就在前一天专车拉来的5000斤活鱼,瞬间被餐馆老板们抢购一空,而这也仅是1天的消耗量。

“肉嫩味美是丹江鱼的最大特点,一鱼多吃是丹江鱼宴的最大特色。”万军说,这里所用的鱼,都是从丹江口水库由专车运过来的。鱼的烹饪包括蒸、炸、汤、烧等多种方式,吸引了郑州、新乡等周边地区的游客慕名前来品尝。

2011年6月,沿江村从淅川搬迁到这里。党支部书记万志斌告诉记者,在移民前,村民主要以打鱼、养鱼为生,人均年收入3000多元。移民后,在当地政府的建议和指导下,这里陆续开起了7家“丹江鱼宴”。在5月至10月的旺季,这些餐馆天天爆满,每天要消耗至少1万多斤丹江鱼。在“万家鲜鱼宴”,生意最好时一顿饭接待了200多人。

“这里临近南太行景区,位置优越,市场广阔。”万志斌说,该村还大力发展养殖和蔬菜种植,形成了以果蔬采摘、香油加工、丹江鱼宴为支柱的特色产业,拓宽了村民的致富渠道。如今,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较移民前翻了两番。沿江村正在谋划进行“丹江鱼宴”品牌的升级改造,投资100万元修建停车场、修缮道路、打造文化墙等。

【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在常村镇仓房村,65座塑料大棚鳞次栉比,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大棚内温暖如春,一袋袋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香菇“升柄展伞”。村民李新敏搬来篮筐,小心翼翼地采摘着成熟的香菇。

“菌种是我自己培育的,香菇肉体厚、直径大、口感柔和,很受市场欢迎,批发都要卖到6块一斤。”李新敏说,自己有3个香菇种植“阳光棚”,成熟的香菇卖给了周边的商超、饭店和市场,平时还有新乡、焦作等地的收购商前来,销路广阔,每年增收10余万元。

据仓房村党支部书记燕丽介绍,在移民前已有部分群众种植香菇,但碍于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等因素,种植效果并不明显。移民后,辉县有关部门为他们搭建了65座大棚,并请来新乡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进行定期培训指导,香菇种植专业户发展至35户,占总户数的38%,年产香菇达700多吨。

仓房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香菇专业村。在该村的带动下,周边村镇纷纷种起了香菇,仓房村的菇农们成了“香饽饽”“土专家”,经常有人受邀到别的村子当技术员,传授种香菇的经验。

此外,该村村民通过学习蔬菜大棚种植和葡萄种植技术,筹建蔬菜大棚35座,种植葡萄25亩。香菇、蔬菜和葡萄的种植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人均年收入到2万多元。

【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二层小洋楼、水泥大马路、别致的游园广场……对于移民前的王井村村民来说,是万万想不到的。“我们的老村子,邻着水库、靠着大山,居住条件很差,交通也很不便。”王井村党支部书记何明龙说,移民辉县后,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移民之前,我常年外出打零工,收入不多,一年也回不几次家。如今搞起了蔬菜种植,在家门口挣到钱了。”村民薛玉灵一边打理着自家的菠菜,一边向记者讲述着种植菠菜的经过。菠菜的成熟期较短,45天左右即可成熟采摘。薛玉灵不用外出推销,会有商贩直接上门收购。

据何明龙介绍,该村现有蔬菜大棚12座,果园400余亩,年出栏3000头的大型养猪厂一座。

在他的讲述中,一张乡村振兴的蓝图徐徐拉开——在村子南边,正在建设占地200亩的高效农业园,预计建设60至80座大棚;已与北京一家知名大型农业企业达成协议,在村子的东北边建设一座占地300亩、存栏4000头的奶牛养殖基地,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3亿元,吸纳就业人口200余人;借助养殖基地的蓄草种植区,打造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

经过10余年的发展,王井村先后获得市级文明村、卫生村等荣誉。2020年,该村还入选了河南省美好移民村创建名单,获得300万的专项奖补资金支持。

【“一村一品”,打造美好移民村】

常村镇侯家坡村,发展葡萄、莲藕、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并引进了多家食品加工企业和建筑机械公司,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36万元。该村还获得了全省“社会治理创新”示范村和“强村富民”示范村称号。

胡坡村以肉牛养殖和香菇种植为主,肉牛存栏100余头,年产值100万元左右;利用移民后扶资金80万元,兴建香菇大棚6座,每年为群众增加收入约30万元。

……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从新乡市移民办获悉,2021年该市共有大中型水库移民31186人,其中丹江口水库移民16727人,占全市移民人数的53.62%。

移民搬迁以来,相关部门按照“扶持资金项目化、项目资产集体化、集体收益全民化”的原则,立足“一村一品”,积极谋划产业扶持项目,打造乡村特色产业。

尤其是近几年来,工作重点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以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移民增收,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移民安置目标。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