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图书馆”又获国际大奖!
复旦大学
这里,有你关心的复旦人和复旦事。
2022-04-05 20:58
关注

还记得“复旦学霸”打卡上热搜的新闻吗?

去年11月,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举办的“图书馆达人冲冲冲”活动推送后不久,由“打卡数据”衍生的话题#怪不得能上复旦#迅速冲上热搜。一张关于“复旦学霸”的截图在网络刷屏,相关话题阅读量超3.2亿,讨论超3万。

日前,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公布了2022 IFLA 国际营销奖的评比结果。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以下简称“医科馆”),凭借在去年盘点的“医科馆之最”、“医科馆达人”等栏目组成的“图书馆达人冲冲冲(Go! Library Stars)”项目,荣获十大最富创意的项目之一!

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的图书馆

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

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017年新落成的医科馆

如何成功成为复旦学子们

热爱打卡的“网红图书馆”

今天,官微带你回顾

这座智慧图书馆的进阶之路

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

图书馆也需要营销?没错!

作为代表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及其用户利益的领先国际组织,IFLA是图书馆和信息行业的全球之声,在全球140个国家拥有1300多名会员。对于此次的奖项,IFLA管理和营销分会主席Anya Feltreuter介绍:

获奖者不仅通过这些活动改造并重构了他们的图书馆,在图书馆营销方面,他们还提供了用户参与及‘跳出盒子思考’的优秀案例。(The award winners have not only reinvented and reimagined their libraries with these campaigns, but they also provide great examples of user participation and thinking outside the box when it comes to library marketing.)

在国际各图书馆已经逐渐产生营销意识、探索开展营销活动的情况下,图书馆应该积极开展营销,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IFLA于2002年设立图书馆国际营销奖,旨在征集、评选并奖励世界各国优秀的图书馆营销项目,目的在于引导图书馆用科学的思维、系统营销的理念开展规范的、有效的图书馆营销项目。自设立以来,该奖项逐渐成为国际范围内图书馆领域最知名、最具代表性的奖项之一,具有极大影响力,对图书馆实践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该奖项面向全球评选,对象不仅包括大学图书馆,还有包括公共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各类图书馆。本次医科馆从中脱颖而出,与“图书馆达人冲冲冲”活动的创意和社会影响力息息相关。

意外上热搜、获国际大奖,

源自四年探索积累

“6月27日的0-8点间,有517人在24小时自修室学习奋战,这是2021年大家最喜欢学习的一天!”

“B1自修C区的B596号座位在过去的一年里,被预约了794次!成为图书馆最受欢迎的座位!”

“最长情的张同学,在一年中预约同一个座位159次!”

——这是2020年“图书馆达人冲冲冲”项目的部分年度数据盘点。这些宝贵数据,不但让同学们回顾了过往一年的“打卡历程”,也帮助图书馆了解到学生们的图书馆使用习惯,多维度识别图书馆深度用户,包括来馆次数最多、在馆天数最长、在馆时长最长、坚持开馆就来、最钟情于同一个座位等。

这并非医科馆第一次这么做。实际上,从2017年开馆以来,医科馆每年都会坚持公布一组年度数据。正是基于前几年的经验,医科馆的工作人员不断推陈出新,数据盘点越来越具有创意。

“每年我们的奖项名称都会有一些差别,也会挑一些更有趣的奖发给大家。”分管医科馆的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应峻介绍,“除了对热心的读者用户颁奖,我们在周年活动上也会表彰优秀志愿者。一方面希望借此鼓励师生更多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大家能多为学校的图书馆做出些贡献。”

应峻介绍,医科馆的周年活动一向受到同学们欢迎,每年相关的微信推送阅读量都很高。除此之外,固定推送的展览和讲座预告也吸引了很多其他校区的同学前来“观摩”,也让越来越多校外人士了解、关注到复旦大学医科馆。

“去年的活动出来后就有很多学生转发,还有学生自己制作了短视频搬运到各个社交平台上,这是往年没有的。因此,我们也得到了更多来自社会上的关注,最终形成网络刷屏的效果。”应峻说。

当然,从举办活动到参赛获奖还有许多需要准备。医科馆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入手,全过程亲力亲为设计logo与标语,并通过多平台的媒体账号宣传以扩大受众,最终成功摘得大奖。

创新性利用大数据,

关照每个个体成长

医科馆创新性地利用空间使用数据并巧妙地结合门禁系统数据,多维度识别图书馆深度用户,最终举办“图书馆达人”评选大赛并取得了出色成果,离不开现代化大数据支撑

2017年新落成的医科馆,除基础服务外,还将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集于一身,提供在线预约、室内导航、智能提醒及微信推送等多项创新服务。馆内设置多间不同规模的独立研究室,供医学教研活动使用;24小时无人值守图书馆,随时满足读者借还书和阅读需求;多功能智慧研讨间和学术讨论区,提高医学教学的互动性与自主性;录音录像空间和小舞台,展现师生风采,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除了大量专业的医学信息资源、丰富珍贵的医籍典藏、古今中外珍贵的医学史料,馆内设置智慧书架与机器人馆员;另有助力于实践课堂的VR手术、AR解剖室;并为医学生提供3D打印、模拟医学测试等服务。

“我们希望借此了解师生的使用习惯,并更精准地开展一些相应服务。许多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是学医出身,会更熟悉医学院师生的需求,也希望借此把这一空间建设得更好,更大程度地发挥它的资源优势。”应峻说。

医科馆公共关系馆员宋元明介绍,“图书馆达人冲冲冲”活动的起源,其实是图书馆的座位预约系统。由于每个座位对应每个学生进入图书馆的ID,图书馆能够在后台众多的数据发现同学们使用多的位置、受欢迎的空间等有趣的统计结果,这就启发了他们从数据入手推出相关活动。

当然,在数据搜集、公开的过程中,医科馆会考虑尊重用户的使用习惯,用最少的人员干预获得更多的用户使用数据;颁奖前,馆员也会联系获奖学生询问是否愿意隐去姓名公开其空间使用数据。“目前来看,每位同学都非常乐于接受这个奖项,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很正能量、很宝贵的荣誉。”应峻说。

在宋元明看来,这样的数据盘点是图书馆作为一个学校机构,对个体成长的一种关照。“不仅仅是说我们把空间开出来,所有同学、所有老师都可以来用,而是说我们在其中接收到了每个个体对图书馆的热爱,并通过活动、颁奖的形式予以反馈,这更是人与空间的一种微妙互动。”

疫情期间,医科馆更是利用座位系统控制间隔入座,保证师生能安全高效地利用馆内空间;并参与到国际论坛,交流、探讨面对疫情的图书馆管理和科研创新、在线信息服务的创新等议题。

在此次准封闭管理期间,医科馆将原本每周两次的日常培训转为线上,通过实时会议培训学生对数据库的使用,或指导使用一些常用的统计、管理软件,“基本上每次都有100多个同学参加,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宋元明表示。

书山有路勤为径,

让图书馆成为梦开始的地方

在去年的评选活动中,“一年打卡1424次登顶”的孔怡德被称为“打卡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硕士研究生 孔怡德

她当时是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一名学生,如今她已顺利推免研究生,成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张继明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而曾赴武汉抗击疫情的张继明,恰恰也是医科馆的捐赠者。

2020年暑假,忙于研究生推免,又同时在医院实习的她,几乎将医科馆变作了自己的第二个家。对她来说,无论是最经常去的地下自修区,还是最钟爱的图书馆6层,都见证了她奋斗拼搏的身影……

在热搜话题的评论区,不少人称她为“卷王”,但孔怡德认为,去图书馆对复旦人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复旦有着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专注课业,人均学习时间长。打卡多并没有特别之处,我只是进馆次数较多,校园里这样的同学很多!”

的确,孔怡德只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莘莘学子里的一个代表。

在医科馆新馆刚成立一周年的活动中,首次获得“座位利用达人”的陈同学,毕业后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肿瘤科工作,并在前不久获得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明星计划杨帆专项资助。

20级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博士生 李海燕

在去年的活动中,荣获“早鸟”称号的20级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博士生李海燕有168次在早8点开馆时准时踏入图书馆,而20级公共卫生学院的硕士生王兰则是创下225次学到闭馆纪录的“医科馆夜猫”……

还有更多遨游于书海的学子,或迎着晨曦踏入图书馆,或伴着星月离去。图书馆,是他们求学生涯的一处宝贵又亲切的栖息地。

活动后续,医科馆会和这些“上榜”学生们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发展。

“有些同学在毕业后还和我们保持着联系,他们都很优秀,之后也都继续在各自专业领域耕耘深造。”宋元明说。

不管是否最终成为“打卡”王

图书馆一定也悄然见证过你

那些默默努力的时光

更成为美好校园记忆中

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让学习融入你的生活

让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复旦大学图书馆

期待与你的每一次相遇

组稿:融媒体中心

文字:项天鸽、殷梦昊

图源: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受访者

责编:章佩林

编辑:徐俊奕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