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滤镜大行其道的当下,“与自己的素颜和解”却出乎意料地霸屏。
最近,各种短视频平台陆续出现“与素颜和解”的话题,从明星、美妆博主到普通网友争相参加:女生们发布自己素颜的照片和视频,并表示可以接受自己素颜的模样,呼吁大家停止容貌焦虑。
相关话题播放已经突破17亿次
话题的本意是呼吁大家能够自信面对自己的容貌,但显而易见的是,每一次关于素颜的展示,最后难免沦为一场用力过猛的凡尔赛。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精致的博主们,用毫无痕迹的底妆展示出清水出芙蓉般的清秀。
我们本应看到的素颜,难道不是满脸雀斑、发际线退后的样子吗?
“与素颜和解”的背后,其实是越陷越深的容貌焦虑,似乎爱情不顺利、婚姻不幸福、事业受挫折的原因总是能归结于自己的容貌。而另一方面,社交平台与自媒体上,美貌成为了屡试不爽的“流量密码”。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医美、整容与塑形上付出更多的时间与资金,助推了本不必要的“容貌内卷”。甚至于容貌焦虑都开始向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蔓延,比如婴儿头型矫正器的出现,似乎是要让“美颜,从娃娃抓起”。
本期《深夜书房》,学者储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与科普作者河森堡,共同讨论容貌焦虑的话题。当我们把太多期望寄托于容貌,它真的可以给我们带来预期中的收益吗?
审美焦虑是因为不自信吗?
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800亿元,保持着每年20%以上的增长,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美市场。而按照这个趋势来看,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医美市场也仅仅是时间问题。
在这一趋势的背后,“颜值经济”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
似乎,我们永远不会对自己的容貌放心。那么,女性为什么会对自己“动刀”呢?
沈奕斐教授认为,女性整容并不是因为不自信,而是在当今社会,女性能够获得的资源远不如男性,容貌有时不得不成为改变命运的最后稻草。
如果自己的美貌确实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似乎逻辑是能够自洽的,然而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情况,漂亮的女生,也仍然会对自己的容貌动刀。
尤其是很多女演员,当年龄增长、整容的痕迹越来越明显,我们就会越发怀念她们“天然去雕饰”的本来模样。
沈奕斐说,这一现象出现原因在于这些漂亮的女孩找错了“失败的动因”。当一个女孩遇到不顺利,却又找不到原因,或者是某些原因自己无力改变的时候,她有时会本能地将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好看”。
这就如同男性也总会认为,只要自己有钱了,事业、家庭与爱情都会一帆风顺一样。
但是,仅仅以两性关系为例,即使你不好看、没有钱,也仍然有可能有好的爱情。将所有不如意都归结于容貌,当然也是不公允的。
只有白幼瘦,才能叫美女?
容貌焦虑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于“标准长相”的追求。
在消费主义的包装之下,美似乎有了特定的标准,比如巴掌脸、直角肩、A4腰等等。“白幼瘦”成为了最直白的概括。
一些机构还推出了AI颜值测评师,给用户的容貌打分。让自己的长相与所谓的“标准”相对照,女性很容易发现自己的“缺点”。
影视作品也不断在强化这种审美方式。当一部影视剧里的所有形象都是靓男靓女,即使不用看剧情,我们也能知道这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
于是,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了一个个年轻且精致妆容的“母亲们”,男主角坐拥各种美女,却高喊“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当73岁的梅丽尔 · 斯特里普依然能够在电影里独挑大梁,展示出极具魅力的一面。为何我们却只能在银幕上看到“少女”的模样呢?
容貌等于能力?
“没有懒女人,只有丑女人”,类似说法已经成为了众多医美、健身品牌竭力宣传的广告词。但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你认同容貌天生,那么懒与丑本是互不搭界的两个形容词。换句话说,男人穷就一定等同于没有能力吗?当然也不是这样。
整个社会评判体系,是习惯于将容貌与个人能力捆绑在一起的,一些女性急迫地要改变容颜,并不是为了吸引男性,而是要让自己远离社会刻板印象中“懒惰”、“不自律”等负面价值。
容貌是福利还是压力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拥有美貌,确实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好处。尤其是某些依赖于第一感受的特定职业,美貌确实是难以量化的“竞争力”。
美国劳动力经济学家丹尼尔·荷马仕曾在《颜值与劳动力市场》一文中说,颜值和终生劳动力总收入呈较强的正相关性,社会上既存在丑陋罚金(Ugliness Penalty)现象也存在颜值奖金(Beauty Premium)现象。
然而,很多研究显示,在大部分工作中,美貌带来的福利主要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比如在面试的时候,漂亮的女孩当然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一个人的工作表现,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对于享受“容貌福利”的人来说,将一个人的努力完全归因于容貌,忽视了她在其他方面的努力,这也是绝对不公平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女为悦己者容”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人际交往现象,而在当下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对容貌焦虑也将会是一个需要进行长期纾解的情绪。
一方面,我们反对消费主义给样貌强加的各种正面与负面价值,另一方面,正如沈奕斐教授在节目中所说,我们也呼吁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身材,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美丽。所谓的“你胖一点也无所谓”,看上去是一种劝慰,但细想一下,一个“也”字,又满含身材歧视的题中之意。
而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拒绝容貌焦虑,当然不是以不修边幅为荣,而是我们接受我们本来的样子,但仍然坦然地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