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微信公众号“
”人世间最珍贵的永远是精神
——电视连续剧《人世间》观后感
齐冬平
追剧尽管很累,却是一种精神享受。《觉醒年代》无疑是2021年最火的热播剧,连看五遍意犹未尽。而今年年初播出的《人世间》虽然火遍全屏全网,看了一遍却已感同身受。前者描摹的是百年前的建党伟人,需要仰望和敬畏,引发的是启悟与感召;后者叙述的则是眼巴前儿的“周家纪事”,需要平视和代入,带来的是回忆和思考。简而言之《觉醒年代》是追怀革命先辈的坚贞信仰,《人世间》却是写给当下平凡人的精神礼赞。
万家灯火下的黑土地上“五常之道”无处不在
偏远的黑土地、萧索的塞外边城,并未因地缘之故而阻断传统伦理道德的浸润和濡染。1969年的一张全家福,50年前的老照片了,照片上的人物还是那样鲜活和质感。父亲周志刚、母亲李素华、长子秉义、女儿周蓉、老疙瘩秉昆人手一张,这张全家福贯穿全剧始终,是团圆、思念、亲情的隐喻和象征。这张全家福开启了周家风雨50年的故事,周志刚,八级瓦工,“三线”建设工人。秉义,兵团战士、北大哲学系毕业从政,入赘,改造“光字片”,病逝;周蓉,为了诗与远方到贵州下乡,北大中文系毕业,教授、作家;秉昆,木材厂、酱油厂工人,出版社干部,入狱,出狱后创业。照片上的人物有着不同的社会身份,却共同秉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质素,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得到完美呈现。剧中故事发生地是东北某城市“光字片”,“光字片”是过去五十年的一个时代缩影。在“光字片”深孚众望的周志刚是一个刚毅的汉子,也是事业上的行家里手和周家的顶梁柱。他赶赴贵州大山深处看望女儿,供养两个孩子考上大学,带着全家给邻里拜年,对儿媳郑娟的不尽感激……,无不展示了作为父亲——一家之长的责任担当和内心深处的酸楚情感。那个年代,黑土地上的父亲一言九鼎,形象高大。俗语道:“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老周家的故事是对这句俗语的生动诠释。“光字片”就是城市里司空见惯的棚户区,而镶嵌其中的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的因素——“仁义礼智信”,为故事人物的延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事实也是如此。纵观黑土地大小城市,特定时期的棚户区可谓无处不在,老周家、老张家、老刘家等平凡、朴素、善良的家庭也无处不在,他们一同形成黑土地上的万家灯火,一道生成时代律动的脉搏,生生不息,滚滚向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著名作家梁晓声扛起作家的责任,用八年时间书写了三卷本的年代记忆;著名编剧王海鸰用四个月的时间做出了决定,又用三年进行二度创作。“真实、扎实、鲜活,我觉得《人世间》对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一种形象诠释的作用。”如果说文学作品之美在于书写人民之美,那么电视剧之优则在于编剧的匠心和表演者的代入,随着《人世间》的热播观众一时间都向往东北黑土地,同时也引发我的想家思乡之情。
黑土地的“家文化观”在憨厚朴实的秉昆身上得以传承
家文化观是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取向,也是电视剧《人世间》张扬的主题意蕴。笔者生长在东北黑土地,山东人后裔。回到电视剧中,最喜欢的人物是秉昆和他的发小们。他们是真正的人间烟火!秉义属于高大上,近似不可能的存在;周蓉属于白富美,不食人间烟火。唯有秉昆是实实在在的、老实巴交又随了其父耿直倔强的性格,活脱脱地从屏幕中走出来。编剧王海鸰说,无论什么时候的作品,最重要的一定是写好“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家文化观不仅根基深厚而且传承久远。在过去五十年里,剧中的周家就是体现家文化观的一个例证。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看过《人世间》后,对先人的话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游必有方的“方”此处指的是游子端正的品行。秉昆做到了。
一天,笔者有感写了一首《人世间》诗歌:名头不小 说来也很沉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世间/平凡平淡平静平安/情绪始终纠结着滴滴哒哒/每一次呼吸 都有故乡的味道/年的四季 色彩里最沉的/父亲布满老茧的双手和母亲/皱纹爬满的额头 微笑依旧/飘荡在随风而去的叶子里/每一次出发 都背满父母的叮嘱/路途上驿站里或是异国他乡/一步迈出了自己/父母牵着的一只风筝/简朴简省简澹简单/思绪始终颠簸在日月星辰/生之轨道 活之沧桑/…………/世间是一条管道 起伏不定/隐约看见父亲的背影 母亲的笑容/管道这头 清晰的只有我的影子。
秉昆是幸运的。工作、婚姻、家庭,还有身边的发小们多有纠结、坎坷,终得圆满;秉昆又是不幸的,被认知所困,与命运抗争,人生跌宕起伏。而最揪人心的,又是故事最点睛之笔,是他始终未变的纯朴、实在之心。秉昆的发小们——乔春燕、孙赶超、肖国庆、曹德宝,都真实地活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一帮有血有肉的社会底层小人物。都说岁月如歌,歌名就是“每年正月初三相聚的伙伴”,“一声呼唤儿时的伙伴/梦已离开 一切又回来/一声呼唤儿时的伙伴/云儿散开 笑容又回来/我的伙伴呀/你还是那么的可爱”。如果说要评价一部电视剧的戏眼,笔者认为非周秉昆莫属。他是周家的血脉传承者、忠孝继承人。
黑土地上的“人间正道”奔腾在新时代的江河里
电视剧《人世间》热播,引导许多观众萌生了对那片神奇土地的向往,以及对周秉昆式的存在的期许,可以说《人世间》使观众重新寻找到“人间正道”,而这条“人间正道”正奔腾在新时代的江河里。生长于黑土地求学于黑土地的笔者,深谙“人间正道”的内蕴和特质,并据此创作了一些黑土地题材的文学作品,择其中一首诗歌分享:《上帝的三滴泪》:逡巡而过 万年/三滴泪从上帝之眼/洒落 第聂伯河 松花江 密西西比河畔/黑土生成 黑黝黝地/万年之后 第聂伯河的月光 与泪光同行/哪一年在汉尼拔港口/那个四岁男孩瑟瑟发抖 他的视野/与密西西比河同色/马克·吐温幽默地周游世界各地/有一条江 在白山黑土中穿行/龙起的时节/那个月光还在流泪/那个小男孩还在双腿发抖/惟有这片黑土还在欢歌 黑黝黝地。严格说来,世界上三大黑土地都是大粮仓。东北肥沃的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为国家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世间》中的周志刚从黑土地义无反顾地出发,奔赴“三线”建设,终其一生。秉义到生产建设兵团下乡支边,周蓉则选择了遥远的贵州山区教书育人。客观地讲,东北背景的文学作品中比重较大的多为工业题材,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著名作家胡小胡创作的长篇小说《太阳雪》一经出版便畅销大江南北。胡小胡是著名小说家、文艺理论家、著名漫画家胡考之子,是从中国三冶走出的著名作家。从剧中周家这个点可以领略过去五十年国家发生的天翻地覆变化,“光字片”已走进历史,但“光字片”周家的故事确实牵动了观众特别是新生代的心。北大仓也罢,重工业基地也好,周秉昆和郑娟的故事已深深植根观众心中,剧中诸多人物流露出的朴素家国情怀,赋予“人间正道”新的意蕴。放眼黑土地上的“人间正道”,一个日新月异的东北正在从振兴中崛起。合上《人世间》这部小说,梳理屏幕里一幕幕感人故事,笔者头脑反复琢磨的一句话就是:人世间最珍贵的永远是“家和万事兴”这种精神,这是修身、齐家之道,更是治国、平天下之道。
多年以后,站在新时代奔腾的江河边上,人们还记得周秉昆和郑娟吗?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冶金作家协会副主席。2021年中国作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