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黑镜”?不,这只是一场艺术大展
听堂FM
成都广播电视台广播融媒体官方账号
2022-04-16 21:54
关注

人工智能,一个充满探索与思考的领域。如果与艺术结合,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4月15日,记者来到麓湖•A4美术馆看到,一场名为“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解脱” 的AI艺术大展正在这里举行,11位艺术家的16件作品像16个命题,带给观众无尽的思考。

艺术是什么?是欣赏的愉悦,是诗意的畅怀,当然还有感性的反思,“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解脱”AI艺术大展显然属于后者。在以灰黑为基调的展厅里,艺术家让土壤表达、与鸟类沟通,还让观众倾听到地球的脉动。参观中,A4美术馆馆长孙莉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件叫做“本能”的感应装置作品:“这是一个艺术小组的作品,大家看到我们走近这个作品的时候,以一些非常强烈的光和噪音,感觉是要驱离我们,让我们离它更远一些,当我们距它一定距离后,就是微弱的光和一些声音出现,好像是希望我们在和它交流,这个作品非常有趣,是在探索一种新的边界,AI也有对自我边界和安全的认知。”

作品 《微-节奏》是一件土壤微生物驱动的声光装置,荧光灯会根据土壤中微生物的电压变化而闪烁,而光的变化会被捕捉并发送到机器上,最终转化为类似白噪音的声音。由于各地土壤中微生物产生的微电压不同,灯光和声音的组合也不尽相同,看起来就像一套加密的语言系统。

在作品《地球合奏》中,四组鼓槌敲击着四个特波纳兹特利鼓,这是一种源于美洲的古老木鼓,它们跟随搜集到的历史上地震信息发生振动。展现出地球的脉动。

艺术家乌苏拉•达姆的作品《膜》用两个摄像头监视着不同的方位,当观众手动操控神经网络的五个状态时,屏幕上会展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而参与互动的观众在观展的实时影像也将被永远地留在展览中。

孙莉告诉记者:“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如何理解人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在策划这个展览的时候可以看到一楼和二楼有两个不同的主题,一楼有大量冷静的、逻辑的作品,不是拟人化的状态去为人服务,二楼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延展出来的可能性,建立起人类和非人类主体的相互关联的桥梁的作用,其实我们一直提到人是作为万物的尺度,可是今天我们是否依然保有这样的思考,这个展览也带领我们面对当下进行自我判断。”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30号,观众需在美术馆官方微信上购票并预约参观。在此期间,美术馆还将开展讲座、工作坊、与艺术家互动等活动。(记者王欢)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