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水!渔业大省探索“东涌渔稻模式”,为100万亩鱼塘改造带来新方案
南方农村报
《南方农村报》隶属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创办于1963年,是专门面向三农的事业群。其以媒体业务为核心,定位建设最大涉农信息输出港,争当乡村振兴服务排头兵,具有独特价值的三农综合服务商。
2022-05-26 11:53
关注

“别人是在稻田里面养鱼虾,我们是在鱼塘上面种水稻。”5月24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庆营在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考察鱼塘种稻试验示范基地时强调,鱼塘种稻,实现水下养殖,水上种稻,一水两用,一塘两收,是创新之举,也是惠民之策;要通过示范基地试验,建模式、立标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东涌渔稻模式”,给珠三角百万亩鱼塘改造带去新可能,助力广东渔业高质量发展。

这种既养鱼又种稻的综合养种模式正成为不少产区“新宠”。不过,不同于其他地区在稻田里面养鱼虾的模式,这个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的鱼塘种稻试验示范基地,则是在原有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基础上的改良版——结合珠三角鱼塘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设计出在鱼塘上面种水稻的渔稻综合养种模式。

粮足安心安天下,渔丰富民富乡村。近年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千方百计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自给率。今年开春以来,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广东农技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轻骑兵”团队开展鱼塘种稻试验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庆营(左五),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廖森泰(左四)在鱼塘种稻试验示范基地考察,广东农技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轻骑兵”团队陪同

01

10种水稻+4条鱼虾:

探索新型规模化种养模式

鱼塘种稻项目技术负责人之一、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渔业技术推广部产业发展科科长吴郁丽介绍,目前实验示范基地占地面积14亩左右,试验区共4口塘,试验种植水稻品种10种,水产养殖品种4种,分别是大口黑鲈(加州鲈)、鲫鱼、黄颡鱼、红螯螯虾(澳洲淡水小龙虾)。

试验塘口采用对照实验法,其中1号池塘种有丝苗米品种、高产优质品种、耐盐红米品种等10个水稻品种,投放的鱼苗是大口黑鲈“优鲈3号”;2号池塘种植水稻品种为“南晶香占”,搭配养殖澳洲淡水龙虾;3号池塘是“粤农丝苗”和鲫鱼“白金丰产鲫”;4号池塘是“五山丝苗”以及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混养鲫鱼“白金丰产鲫”。截至5月下旬,经过近一个半月的种养试验,水稻和鱼虾均长势喜人。以1号塘为例,4月26日投放的“优鲈3号”大口黑鲈苗投苗时体长4-5公分,目前已长到10公分;水稻也已长至近50公分,禾苗挺拔青翠。

一个好产业、好项目,必须久久为功。“希望通过不同的品种搭配种养,研发出适宜于广东的鱼塘种稻优质高产高效技术模式。”项目负责人、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渔业技术推广部副部长姜志勇表示,目前广东农技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轻骑兵”团队正加强对鱼、稻、水的检测工作,并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对照分析,解决鱼塘水稻、鱼虾品种筛选、饲料肥料配方等问题,探索新型规模化种养模式。

02

“东涌渔稻模式”:

一水两用一塘双收

“鱼塘种稻,藏粮于水。”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委副书记刘胜敏表示,人多地少、粮食自给率低是当前广东粮食的省情,在退养还耕、稳定粮食生产大背景下,能同时养鱼种稻的技术无疑解决了很多难题。

一方面,发展鱼塘种稻,可以维持鱼塘养殖规模,另一方面又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是促进粮食增产、提高粮食自给率、保障粮食安全的新途径,是化解政府保粮与农民增收矛盾的新思路。

同时,2021年下半年,广东明确提出要用三年时间,在珠三角9市开展养殖池塘升级改造行动,推进100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推广绿色、健康、生态养殖模式。“东涌渔稻模式”兼备粮食安全、增产增收、环境保护等优势,实现“一水两用一塘双收”,给百万亩鱼塘改造提供了一种新方案。

03

不管是“稻+鱼”还是“鱼+稻”

助力渔业高质量发展就是好模式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在促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渔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以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380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325万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

“稻鱼共生”在广东历史悠久,“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也是广东省2020年渔业主推技术之一,目前全省包括韶关乐昌、连南、乳源,清远英德,梅州五华……有50多个市县都在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并建成示范基地。

其实,不管是在稻田里面养鱼虾,还是在鱼塘上面种水稻,这类将水稻种植与渔业生产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不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同时生产出大米和水产品,是一种能显著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生态、高效生产方式。一方面,鱼虾摄食稻田里的有机质,而排泄的粪便即成稻田肥料,加速营养循环;另一方面,稻田可以吸收利用高营养的氮磷等水体营养物质,净化水质,利于养殖动物的生长;此外,相关数据显示,养鱼的稻田一般可实现水稻增收10%-30%/亩,收获水产品60-100斤/亩。尽管目前“东涌渔稻模式”还没有具体产出数据,但按照模式设计,成熟推广后也将带来明显的创收。

“东涌渔稻模式”将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相结合,最终是否能产生1+1>2的效果,本报将持续关注。另据介绍,该模式计划于今年底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亮相,届时将完整呈现今年的试验成果。

【来源】南方农村报

【统筹】庹朝均

【记者】杨玲

【摄影】谭家富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