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癌症走向“慢病化管理时代” !核医学技术新突破“布拉格治疗”闪亮全球
中核集团
强核报国 创新奉献 核的“视界” 邀您共赏
2022-07-12 09:53
关注

7月8日,由核工业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力元教授领衔开创的“布拉格治疗”1.0版本研究成果荣登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Immunological Societies,IUIS)官方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https://doi.org/10.3389/fimmu.2022.952066)。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表的布拉格治疗1.0方案研究成果从投稿到录用,历时仅17天。与此同时,该课题组3个月前向该杂志投稿的一篇关于布拉格治疗难治性胃癌的成功案例也在一天前发表(https://doi.org/10.3389/fimmu.2022.926740)。

前后两天连续两次荣登免疫学领域重要学术杂志,体现出国际同行对布拉格治疗的认可。针对晚期难治性肿瘤治疗的新技术——“布拉格治疗”在获此殊荣之前,已在国内临床广泛应用,屡创“布拉格奇迹”,不少难治肿瘤患者的生命得到有效延长,该治疗团队正努力将“不治之症”拉进慢病“阵营”。

“布拉格治疗”降服“难治性胃癌”

此次发表的晚期难治性胃癌病例生动展示了布拉格治疗对肿瘤疾病的有效控制。

2020年3月,金先生被诊断为胃腺癌,虽进行了根治性手术和及时的辅助放化疗治疗,但不幸的是,很快出现了肿瘤广泛转移。之后,金先生又经历了靶向治疗及化疗,但病情依旧难以控制。此时的金先生遭受着传统抗肿瘤治疗所致的乏力、纳差、贫血、口腔溃疡及低蛋白血症等。金先生身体是每况愈下,身心俱疲差点失去了继续抗癌的信心。

金先生最后抱着一丝希望于2020年11月入组布拉格治疗1.0方案,仅3个月后肿瘤消失无踪影,临床评估其疗效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治疗期间金先生未发生严重毒副反应,久违的笑容回来了,抗癌的斗志回来了,金先生的生活也重新步入正轨。尽管2022年2月金先生复查又发现新的转移病灶,但此时布拉格治疗已经迭代升级至3.0时代,经过六周布拉格3.0治疗,检测后均为发现肿瘤“踪影”,临床评估再次达到CR。目前金先生回归了“无瘤”状态,正常工作生活。

“布拉格治疗”——让PD-1/PD-L1抑制剂失败患者重燃希望

PD-1/PD-L1抑制剂将肿瘤治疗迈入免疫治疗时代,但单用PD-1/PD-L1抑制剂的有效率及缓解期仍不理想。对于PD-1/PD-L1抑制剂治疗失败的患者,布拉格治疗依然可能为患者重燃希望!

2017年3月,沈女士被诊断为晚期肺癌,失去手术机会。在此后3年多艰辛的抗癌路上,她辗转国内多家知名医院,先后接受化疗、放疗、抗血管生成治疗、驱动基因靶向治疗、T药(PD-L1抑制剂)及K药(PD-1抑制剂)等多种综合治疗,但依然无法控制肿瘤进展。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20年9月沈女士入组布拉格治疗1.0方案,经过3个月治疗,沈女士达到了临床上的完全缓解(CR)并维持至今。

“不同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传统治疗,布拉格治疗能‘四两拨千斤’,治疗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希望更多像我一样的晚期肿瘤患者能得益于这项技术,从而获得长期生存。”今年7月,沈女士在接受复查时主动当起了“布拉格治疗”的“形象大使”。

“布拉格治疗”的“前世今生”

布拉格治疗的“前世”源于放射治疗医生对于“放射远隔效应”的探求。放射远隔效应是指肿瘤放射治疗的照射范围以外,非照射区域的肿瘤病灶也产生了退缩的现象。早在1953年就有放射远隔效应的报道,但一直以来,放射远隔效应发生率极低,正所谓可遇不可求。

2006年,张力元教授团队在研读一篇文献时得知接受辐照后的李斯特杆菌可作为疫苗接种小鼠,来预防李斯特杆菌的再次感染。受此篇文献启发,课题组大胆推测放射远隔效应可能就是放射治疗产生“肿瘤疫苗效应”的一种表象,从此便开始了对此坚持不懈的系统性研究和临床转化,并于2019年开创了布拉格治疗1.0方案临床试验。

布拉格治疗是PD-1/PD-L1抑制剂、放射治疗(Radiotherapy)和(and)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的联合应用,由于该治疗方案中的三要素PD-1/PD-L1 inhibitor, Radiotherapy and GM-CSF的首字母组合为“PRaG”,同时“布拉格峰”在放射治疗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便以此命名为“布拉格治疗”。

随着布拉格治疗系列方案的临床试验顺利开展,不少难治性肿瘤被逐个攻克。布拉格治疗1.0方案临床试验的中期研究成果于2020年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ASCO 2020)重磅发布,发出了响亮的ASCO中国之声。ASCO年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最具权威的临床肿瘤学会议,很多重要的研究发现和临床试验成果会选择在ASCO年会上发布。为了进一步提高布拉格治疗的疗效,团队通过巧妙地加入白介素-2,将布拉格治疗升级至2.0时代。2021年,中国原创性的靶向化疗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DC)——维迪西妥单抗上市,布拉格研究团队针对HER-2阳性的患者,在布拉格2.0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ADC药物,将布拉格治疗推向3.0时代,并连续战胜了难治性胰腺癌、难治性宫颈腺癌等多种肿瘤。

创新无止境,孜孜以求的布拉格团队近期正着手研究针对难治性骨转移的布拉格2.0X治疗和针对腹膜转移的布拉格4.0P治疗。

布拉格治疗新时代的异病同治

2019年张力元教授当选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后,中西医思维时常碰撞,这让张力元对放射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结合有了新的领悟。

布拉格治疗是一种泛肿瘤的治疗,在各种肿瘤的治疗中屡试不爽。张力元认为,放疗作为药引子可以激发出PD-1/PD-L1抑制剂“活力”。放疗这个“点火器”激发出“星火燎原”之势,恰恰是将放射治疗这类典型的西医疗法,成功融入中华传统医学“异病同治”理论的生动实践。

“异病同治”理念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在辨证论治上则实践了“异病同治”的精神。“同经者,同是一方,而同治数病也。”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证的异同。相同的证可用相同治法,不同的证就必须用不同治法。”

肿瘤是“病”,免疫逃逸是“证”。

张力元解释说,随着精准放疗技术的发展,可实施“大分割”放疗,无论什么样的肿瘤在受到这样的“打击”后,都会产生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就可成为“肿瘤疫苗”,这就是布拉格治疗可以“异病同治”的理论依据。不必在乎是何种肿瘤,只要应用好各种免疫调节剂,任何肿瘤都有可能通过布拉格治疗得到控制。“布拉格治疗就是要帮助机体建立对肿瘤的有效免疫控制,进而从根本上取得对肿瘤的防治优势,这也践行着中医治病求本的理念。”

“肿瘤疫苗”植根“创新高地”

“布拉格治疗”开端于2019年,甫一问世,便惊艳肿瘤学界。

当年,布拉格治疗中期研究成果在中国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大会、中华医学会全国放射肿瘤治疗学学术会议作口头报告,此后随即走出国门,先后成为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欧洲放射治疗与肿瘤学学会年会(ESTRO)、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STRO)的“名角”,先后三次在全国肿瘤学术竞赛中斩获冠军。2020年起,希思科基金会(CSCO)更是连续两年将其列为肿瘤诊疗“黑科技”。

从灵感迸发到理念创新,再到科学求证,布拉格治疗得益于滋养其成长的沃土。核工业总医院不仅全力支持核医学技术应用的临床创新,而且组建了一支由肿瘤学、影像诊断学、营养学、心理学、免疫学、药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团队在苏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苏州市肿瘤放射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在张力元看来,正是因为土壤培育和机制护航,“肿瘤疫苗”才得以快速问世、安全应用并不断迭代。

据了解,中核集团为支持“布拉格治疗”技术的开展,在核工业总医院成立了中核核医疗肿瘤布拉格治疗研究中心,并将“布拉格治疗”技术评为中核集团“十三五”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列入中国宝原“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近年来,在张力元教授的带领下,布拉格治疗在全国20多个省市巡讲两百多场,将布拉格治疗的经验向业界同道倾囊相授,只为让更多的难治性肿瘤患者早日获益。目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重庆市肿瘤医院和江苏省中医院等全国多家知名医院已相继开展布拉格治疗。实践证明,经布拉格治疗,不少晚期难治性肿瘤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且毒副反应轻微,在业界创造了“布拉格奇迹”。

张力元表示,“我们正在努力将癌症变成一种慢病,进而逐步攻克。作为一名肿瘤医生,布拉格治疗目前的成功只是我们创新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探索的步伐将永不停息。”

来源:核工业总医院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