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知识之墙,直面最重要的知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做优秀思想的耕耘者、集聚者、传播者
2024-02-26 15:07
关注

穿越知识之墙,直面最重要的知识

——评《最重要的知识: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

山西大学:郭建斌

自人类诞生以来,往哲先贤和人民大众创造了人类感知自然世界、人文世界的知识。作为后来者,人们可以免遭前人面对未知世界之苦,已有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世界。但是,后来者却遭受着选择知识之难。面对众多的知识,后来者生命的一次性和不可重复性注定了不可能把前人创造的所有知识装进大脑,这就出现了知识选择问题。这项专业的工作长期是由教育者承担的,也不乏一些哲人的高见。

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曾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他试图制定一个普适性的标准来衡量知识的价值。他寻找的尺度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斯宾塞的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也有其待商榷的地方。可以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是一个人类永恒的命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命题,也许也是一个难以找到确定答案的命题。

人类进入21世纪,又一位哲人面对“知识的魔力”,试图凝练出知识家族中“最重要的知识”。他就是德国科学史家恩斯特·彼得·菲舍尔教授。菲舍尔教授长期从事科学史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最重要的知识: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张申威译)这本书中, 菲舍尔教授既不是呈现知识的百科全书,也不是呈现对“最重要知识”的划界,而是遵循“一切都会消失的”“释放知识的魔力,激发读者的求知欲”“世界是一个整体,它并没有任何组成部分”“痛苦而非欢乐的认知过程”等理念,将科学史上的“最重要的知识”呈现出来。

通过研读《最重要的知识: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一书,深感作者的清晰论证。第一,史与志的结合。作者不是呈现科学史上一条一条的知识,也不是用编年体的方式呈现志,而是巧妙地将史与志结合起来。第二,科学与人文的贯通。本书虽是科学知识的呈现,但是作者将一些重要的哲学知识融进去,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通化。第三,学知与求知的激发。作者虽然呈现了在其看来是最重要的知识,但本书更为重要的是激发读者的求知欲。

《最重要的知识: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一书译介到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书可以作为科普性读物,激发青年学生的求知欲;本书可以让读者穿透科学史的厚重文献,明了科学的发展史;本书可以启发中国学者编写具有中国内容、适合中国学生的科学史读物……整体而言,本书是一本值得从事科学研究者和青年学生去阅读的书籍。

不管我们愿意与否,在人与世界之间已经有了厚厚的“知识之墙”。后来的人要想认识世界,扑面而来的是关于世界的种种知识。而关于世界的知识,则是见仁见智。这就需要我们去鉴别。在这个意义上,“最重要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这类书籍肯定会受到读者的青睐。实际上,任何时代的人,都避免不了要与世界直接接触。间接的知识虽减去了不少思维之苦,但是相比直接感知世界的快乐,间接的知识有所损色。知识不分贵贱,也没有重要不重要之分。作为授课内容的知识与作为求知意义上的知识还是有所不同的。将科学史上的知识提炼出一部分来以《最重要的知识: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只是为了帮助读者去快速地了解科学的发展简史。关于科学的知识,恐怕还是需要我们去更好地认知。

《最重要的知识: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

内容简介:

这本书以简练的语言概览性地介绍了人类知识的里程碑,以专业的视角和通俗的文字描绘与阐释了人类用以改变世界的发现、发明和思想:文字的起源、科学的诞生、活字印刷术、哥白尼革命、牛顿关于宇宙和重力的思考、蒸汽机、原子世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地球板块构造学说、遗传学发展等许多内容,是一本有趣的科技史读物。

作者简介:

[德]恩斯特·彼得·菲舍尔

生于1947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数学、物理和生物学后获得博士学位,是诺贝尔奖得主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的学生,在获得科学史教授资格后,任教于康斯坦茨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其撰写的科学类畅销书《另一种教育》受到广泛关注。曾被授予Lorenz-Oken奖章,Eduard-Rhein文化奖等多种奖项。

译者简介:

张申威

武汉大学德语系副主任,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语言学博士。长年从事德语教学工作,德语口笔译工作经验丰富,参与“《歌德全集》翻译”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发表多篇德语研究论文与语言咨政报告,著有德语专著Nationale und regionale Standardvarianten des Deutschen im Unterricht von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für Chinesen。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