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春节档上映的众多影片中,张艺谋所导演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第二十条》令观众眼前一亮。片如其名,这部影片承载着对于刑法第二十条的解释与呈现的任务。它讲述了以检察官韩明、吕玲玲、郝秀萍等人物为主要线索,通过三个现实的社会法治困境问题,去引发观众对“情与法”的深度思考。而在影片叙事的过程中,人们对事件前后的态度变化以及个人的成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善与恶
一、情法冲突中展现的现实法治困境
在《第二十条》中,张艺谋一反常态,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视听技巧,而是采用纪实的手法,来呈现这部影片。影片主要讲述了三个故事:校园欺凌案、公交车见义勇为案以及持刀反击杀人案。导演采用平行叙述的模式同时推进三个故事,通过恰到好处的节奏把握,展现人们在现实中的挣扎与抉择,向观众传递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一核心主题。影片虽然讲述了三个故事,但共同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见义勇为与正当防卫的界限,与现实中情与法的冲突带来的矛盾所导致的法治困境。
在校园欺凌案中,由于事件和发生地点的特殊性,没有监控记录事件真相,而霸凌者们自然不会主动坦白真相,被霸凌者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普遍情况下很难有勇气去作证,再加上校方不想扩大事件,避免恶劣影响,这就导致司法机关在实际取证时,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有效的进展,进而还原事件本来的面貌;在公交车司机见义勇为案中,司机挺身而出去救被骚扰的女性,与校园欺凌不同的是,这次有监控记录了事件的全貌,任谁来看,这都是正义的行为,可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即使有社会舆论的施压,但碍于缺乏类似案件认定的经验,保守地判司机为故意伤害罪。影片中司机反复的上访,也只是想得到公正客观的判决,还自己一个公平;在王永强案中,在客观事实上,王永强拿刀捅了刘文经二十六刀,两刀为致命伤。刘文经家属认为这是故意杀人罪,并且煽动群众聚众闹事。可不可忽视的客观事实是:刘文经对王永强及其妻子进行多次、长期的威胁,殴打,欺辱。这都是实际执法时需要考量的,可在片中,以田检为例的人们,他们只依靠之前的卷宗,忽视事件的具体情况,只想了了结案,敷衍了事。若非吕检察官的一再坚持,王永强只会落得故意杀人的罪名。
法律是捍卫人民群众权利和利益的工具,同时也是人民行为的最后一条红线,法律不是冷冰冰地印在法典上的文字,而是切实为人民服务和争取权益的工具。法不容情,但法不外乎人情。“法与情”是辩证的关系。法律最早是起源于习惯法,是由大家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构成,后面经过一系列的演变,成为至今最有效保证人民权益的手段。如片中末尾韩明所讲,法律是人民最朴素的情感期待。法律是来自于人的,本质上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法律应该,也必须维护人民的正当情感需求与诉求,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只有法律真正的为人民说话,人民才会自发的维护法律,形成良好的循环,营造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社会风气。但在目前的实际执法中,很多执法人员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官官相护或是恐吓威胁;也有的就像影片中的田检和李队,只想做好基础的工作,尽快结案,好给领导和社会一个交代。好尽快升职。这些事情和人都在切切实实的影响司法机关的公正性。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普通老百姓不信法,使司法机关在人民中的公信力下降。
《第二十条》并没有用僵硬的法条去向大众呈现法律的意义,而是采用偏喜剧的叙述模式,用三个看似无关,实则密切相连的故事向观众传达法与情的关系。即在最后听证会上所传递给人们的:“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这是对司法机关的提示,也是对那些只按照以往司法惯例判决的人的警醒。更是普通人希望社会公平正义的强烈呐喊。
二、影片叙事进展中凸显的善与恶
纵观整个影片,韩明是典型的圆形人物,他作为一条线索,将其中的三个故事链接在一起。而韩明本人前后的转变,复杂的心理变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中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看到,韩明在上学时,也是社会上广泛认同的正义者身份。他为吕玲玲挺身而出的背后,不仅仅是爱慕,更是社会所提倡的,他自身所追求和相信的公平正义在驱使着他。但他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因为这件事情,受了处分。可以说,他的人生轨迹因此发生了重大改变。他失去了更加光明的未来。时间将他心中的公平正义埋藏了起来。因此,在张贵生案件中,观众看到的是复杂的韩明,一方面,他不同意张贵生上访,会影响到他的工作,所以他一桢桢分析监控,告诉当事人哪里是见义勇为,哪里是故意伤害。但同时他又帮助张贵生找工作,让他能够继续生活。这就是社会中普通人会出现的矛盾点:理性追求的利和感性追求的善产生了冲突。韩明先后经历了郝秀萍跳楼,吕玲玲的真心吐露,最终在听证会上,有了慷慨激昂的一段陈述,与其说是韩明发生了由中立到善的转变,不如说是之前沉寂的心中的公平正义被重新唤醒了。他想继续去坚持内心的公平正义,给当年的自己,现在的王永强,以后的每一个人善良的人,给他们一个还愿意去相信法律的可能性。在听证会上,可以看到各种司法机关的相关人员,他们对韩明提出的想法进行反驳、质疑,他们所象征的就是社会上一些看似“公正”的人,他们做着本职的工作,不去多做一点事情;碰见事情,第一时间不是思考,而是下意识地反驳;遇到争取权利,挑战传统的人,他们嗤之以鼻。他们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真正的判断。正恰恰是他们自以为是的“公正”,正在滋生社会中的恶。只有多一些韩明这样的人,社会法治才会真正的进步。
在王永强案中,翻案的关键点,也是刺激韩明内在自我唤醒的关键事件就是郝秀萍的跳楼。在丈夫锒铛入狱,孩子生死未卜的情况下。绝望无助的她只能跑向楼顶,那时的她是不相信任何人的,也不相信这个社会。她用手语诉说着内心的无奈与绝望。话语无声,但却振聋发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对社会和法律丧失信心的母亲,孩子的失踪成为压垮她最后的一根稻草。她说只有她死了,丈夫才能活。可悲的是,她跳下去以后,事情真的迎来了转机。这件事情轰动了整个村子,之前不敢作证的人也出来带领警察找到了那把刀,村民们也出来指证,家属也招了。案情发生了逆转。但我们不妨想想,事情发生后,他们按部就班的生活,看着热闹,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直到事情危害到自身,他们才出来作证,否则,在整个案件中,他们都是隐身的,都是默不作声的。这种看似正常的,符合天性的行为,正在默默地催生着源源不断的恶。
三、结语
《第二十条》用较为轻松欢快的方式,讲述了三个内核悲惨的故事。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复杂多变的人性,看到了情与法的冲突,看到了人们的自我矛盾与思考。我们每个人也许都会是韩明,都会是村民,这不仅仅是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国家与社会需要去反省的事情。只有真的做到了对公平正义的保障,社会上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韩明”。影片中提到:“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表面上是在说,第二十条这一法律条款应该起到的社会作用。实际上,想要强调的是法律在社会中的普遍现实意义:法律需要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处理好情与法的关系,避免谁闹谁有理的错误观念。影片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价值观是: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善就是善,恶就是恶,中间没有,也不应该存在灰色地带。电影结束,但它提供给世人的思考价值却是长存的,希望未来能够出现更多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继续给大众带来正确的价值导向。
文/杨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