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古峡四牡丹(散文)
荷湖好故事
讲述农业农村农民故事 图释乡村乡情乡愁记忆
2024-05-25 23:35
关注

中国党建画院党建好故事创作研究中心宁夏分中心 包作军 2024年5月25日原创 责任编辑 蒋鑫富

白静雯、包学青、刘玲佳三牡丹女同屏

青铜峡是黄河边上一座美丽的小城,近年来大规模栽植牡丹。这里古渠纵横交错,人们世世代代沿古渠而居。水韵悠悠的天然禀赋,涵养了青铜峡人包容、开放、有韧劲且重情重义的性格。这里土地肥沃,牡丹花开得旺盛,朵大,疏朗,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而且花色丰富,香味浓郁,抗寒耐旱,是别处牡丹无法比拟的。

四月下旬,牡丹在做最后的努力。用园丁老罗的话说,是努力“上色”。老罗说:“这几天牡丹正在上色呢,一天一个样,五一期间色最浓。”气候正常的情况下,五一节前后,青铜峡的牡丹会大面积盛开,不可胜数的花朵于花萼上灿然而炽烈地盛开,最惹眼的是一种别样的红,阳光下倾向紫色,阴影里倾向橘色;透过树丛,能看到绛黄色的光,仿佛阵阵暖流奔涌闪动。彼时牡丹园花香四溢珠光宝气,宛若仙境。一句“五月去看花,胜绝在古峡”,让这里的牡丹冠上了“青铜峡”的名字,青铜峡牡丹飘香的季节也是南来北往的人们争相看牡丹的时节,“看牡丹”成了这段时间青铜峡最热的词。

牡丹花先是在一处名为青秀园的园子盛开,接着在许许多多的手机里盛开,花事的消息很快就传遍银川、中卫、固原、石嘴山、乌海、榆林,甚至更远的鄂尔多斯,巴彦浩特。我写了一首拟古诗,专门描绘牡丹花会的盛况:“古峡四月正芳菲,青秀园里人相催。风筝满天似柳絮,柳絮如蝶伴花飞。”青秀园牡丹文化节期间,也是摩肩接踵,人如潮涌,人们如痴如醉,情迷于牡丹的国色天香之中。

牡丹对土壤及水肥的要求不高,它根系发达,肉质的主根和侧根深深扎入泥土之中。一个人,只有眼向下看,心往下走,有那匍匐大地的谦卑,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够有昂扬的精神。无论是在青秀园散步或者静坐,我都会有所感悟,内心得到升华。一位作家写道:人在寻找,在探寻自己的时刻,就是向静,向善,向美朝拜的时刻。这样的时刻,身外的物事是美的,自身是美的,这个时候,你才更清楚,你仰望什么,你崇拜什么。青秀园,就是这样的地方,这里的安谧,这里的花香,让时间慢下来,让人的心静下来,并且缓缓敞开。心扉敞开,才能够接纳一切;心扉敞开,才能够让人看牡丹之美,青秀园之美,才能够看透世道人心的良善。

在向晚的风里,我静静地看着那一株株牡丹,有碧花、川紫、春红、绯桃、宫锦、蜜娇、百花妒、白缨络、碧纱笼、采霞绡、飞来红、念奴娇、白午青猊、赤龙唤彩、贵妃插翠、锦帐芙蓉、重楼点翠、瑶池贯月,粉的、白的、紫的、黄的,当然还有红的。我真心希望有一位丹青妙手将青秀园的万千牡丹呈现在画布上,让每一个人都能领略它的风采。

只在花圃里欣赏牡丹,远远满足不了青铜峡人对牡丹的浓厚感情,满足不了青铜峡人对“牡丹”的追求,他们还想把牡丹放在家里,挂在墙上,日日欣赏,抬头可见;他们种牡丹、画牡丹、写牡丹,甚至为此兴办牡丹文化节,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达青铜峡人对牡丹的喜爱之情。我曾经希望有一位丹青妙手将青秀园的万千牡丹呈现在画布上,让每一个人都能领略它的风采。这个愿望,在我调任青铜峡市文联工作后得偿所愿。青铜峡市美协的白静雯、包学青、刘玲佳、戴红擅长画牡丹,每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她们只画一样事物,那就是牡丹,四位女美术家在文联系统被誉为“古峡四牡丹”。她们有的在文化馆工作,有的是教师,有的以前做家庭刺绣,在许多人眼里,她们或许不是什么著名画家,也许以后也没打算要成为什么家,但我对她们充满由衷的敬意。功利时代多曲人,而她们的正直、纯粹,以及对牡丹艺术的追求难能可贵。她们笔下的牡丹与青秀园的牡丹,可谓人文沃土青铜峡的并蒂之美。

在“古峡四牡丹”的画卷中,雍容牡丹,华贵盛开,那种浓郁的古典美扑面而来,细赏画中的每一朵花,宛如刚刚绽放一般。她们的妙手将那种即将盛开的感觉淋漓呈现,使画卷既丰盈又唯美。看她们的画,好似牡丹花在宣纸上的另一次盛开。外地的文友来青铜峡,我都把她们的牡丹画作为礼物相赠,来宾没有不喜欢的。

包作军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党建画院党建好故事创作研究中心宁夏分中心党建工作指导员、宁夏作协主席团委员,青铜峡、吴忠市作协主席。已在《朔方》《小说月刊》《星火》《读者》等区内外报刊发表小说等作品一百万字。已出版杂文集《杯中窥人》,小说集《静静的黄河湾》《骆驼的“罗曼史”》(合著),散文集《你是黄河我是沙》《稻花香里》等多部作品。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