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先进制造学院报考指南】崇匠尚德 智造惟新
南昌大学
发布权威资讯,展示校园生活,服务师生校友,为关注南昌大学的社会人士提供了解和沟通的平台。
2024-06-05 16:39
关注

一、学院概况

南昌大学先进制造学院源自1958年成立的江西工学院机械系,经过60多年的变迁和发展,现发展成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学术氛围浓厚、治学严谨的学院,也是最早在全省建立起完整的本、硕、博、博士后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学院。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系、汽车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和工程训练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192人,其中正高42人,副高43人,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6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8人。

学院拥有国家"双一流"学科轻量化材料方向,拥有“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机械工程、材料加工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机械工程、材料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动力工程等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专业先后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智能制造工程为新工科建设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专业为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在校本科生2306人,硕士研究生668人,博士研究生61人。

历年来,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等成果奖励。学院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与研究,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4项、二等奖11项,建设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院以学校被列为国家“双一流”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江西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为契机,以实现“一流教学、一流科研、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教学科研并重,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一流专业与学科建设,建设高水平学院。

二、专业介绍

专业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起源于1958年江西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2002年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2008年入选江西省特色专业,201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2016年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机械类第一,2019年入选江西省一流本科优势专业,2019年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2年获评江西省五星级本科专业。所属机械工程学科,1990年获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机械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机械设计及理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获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10年获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在“十一五”期间被评为江西省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学科在“十二五”期间被评为江西省高水平重点学科。

2、培养定位及目标

本专业依托机械工程学科,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对接国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机械工业及相关领域经济建设需要,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掌握机械产品设计、机电控制系统设计和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机械工程等相关行业与领域从事机电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工程应用及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71人,其中高级职称44人(占61.9%),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1人(占85.9%)、具有国外访问或进修经历24人(占33.8%)、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比例超过80%;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骨干教师、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模范教师等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人才25人次。

4、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本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先后被评为省品牌专业、省特色专业、省一流本科专业,江西省五星级本科专业(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机械大类专业中排名第一)。本专业隶属于先进制造学院机械工程系,所属机械工程学科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机器人与焊接自动化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等学校现代机械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作为工程学科之一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入选“新材料技术”世界一流学科群;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 1 项。

专业二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起源于1958年江西工学院锻压专业,经过60余年的建设,已经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专业、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受理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和江西省一流专业。本专业及学科的主要发展历程如下:

1958年:锻压专业招生

1993年:获江西省第一个博士点“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点授予权

1999年:成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2000年:建立江西省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流动站

2007年:获批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先进成型与模具实验室”

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

2009年:获批“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010年:获批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2018年:本专业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为国家“一流学科”

2021年: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1年: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受理

2022年:获批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创新教学团队”

2、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教研能力突出、中青年优秀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100%),具有海外访学经历21人(95%)、工程实践经历20人(78.3%);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1个,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宝钢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1人,省百千万人才6人,获国家基金人均1.5项。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本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专业、教育部“卓越计划”首批试点专业和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4星级专业,科教评价网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排名全国第14;拥有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5个,省级实验实践平台、产教融合战略联盟4个;省部合建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与10余个大型企业合作办学设立“卓越计划实验班”。本专业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点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先进成型与模具实验室”、“江西省高性能精确成形重点实验室”、“江西省轻质高强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现重组为“轻合金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市生物三维打印装备及技术重点实验室”“南昌市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中国稀土学会稀土轻合金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轻量化材料与制造子方向。本学科作为工程学科之一进入全球ESI前1%,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B+;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锻锤与压力机隔振技术”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铝合金流变成形关键技术”等11项;近5年在轻合金、医工结合、极端成型模具与装备等领域形成专业特色并具有一批原创性成果。

专业三 测控技术与仪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于2002年创办,历经学校院系调整和学科发展,本专业目前隶属于南昌大学先进制造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现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南昌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于2019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目前全省开办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高校中唯一一个既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又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学校,这也标志着本专业建设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也为测控专业学子走向世界提供了国际统一的“通行证”。

2、师资队伍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具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学科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比例超过80%。核心专业课程“传感器原理”入选江西省一流本科课程,团队获评为2022年度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拥有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近5年来,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技项目16项,江西省科技厅攻关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落地计划项目等省部级科技项目共30余项,获得2022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22年度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本专业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4个,省级实验实践平台、产教融合战略联盟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与10余个大型企业合作办学设立“卓越计划实验班”,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提供实验和实践保障。挂靠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实践基地并被授牌为“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江西省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以及南昌大学“智能制造”竞赛基地、蓝博芯科创新创业基地等实验实践平台,本科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各种科研和创新创业活动中。

4、培养方式与特色

专业定位:本专业关联光、机、电、算、控等五大知识体系,助力高精尖仪器发展,围绕“智能感知”与“智能制造”两个应用领域,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江西制造业发展需要,目标建设成区域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专业。

培养目标:贯彻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成果导向,持续推进质量改进,以培养造就与当前产业契合度高、具有更强的社会工业适应能力、与新经济共发展、与新工业共进步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

专业四 能源与动力工程(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历史渊源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源于1978年设立的“内燃机”和1993年设立的“制冷与空调技术”两个专业。1998年合并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13年根据新专业目录调整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0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2010-2011年先后被教育部、江西省列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20年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获批四星级专业。

2、师资队伍

本专业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导1人,硕导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1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本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专业。与专业相关的国家级教学平台有:电工电子、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铃汽车实践教育基地等5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有:江西省汽车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江西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江西省汽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专业对应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在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热能动力工程三个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经多年积累,形成三个稳定科研方向:1)复杂流动与传热基础研究;2)制冷空调系统节能环保技术及热泵应用技术;3)能源动力系统及设备节能减排技术。

4、培养方式与特色

专业紧密对接国家“双碳目标”与“能源革命”等重大发展战略,致力于培养能源动力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运行控制、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专业强调宽口径并突出方向特色的培养模式,充分考虑现代信息、计算机、自动化等技术在能源动力技术领域的应用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设置有制冷空调、动力机械、能源系统工程、新能源储能等四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模块学习。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引导下,专业目前与吉利汽车、海尔智家、深圳卓立能等企业合作开设“3+1”实验班,前三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大四在企业参与实践项目,形成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每年组织本科生申报创新创业、科研训练项目,学院主办有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等竞赛活动,专业组织有节能减排大赛、“奥克斯”杯制冷空调科技竞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专业五 智能制造工程(新工科本科专业建设点)

1、历史渊源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发展机遇的制高点和主攻方向,支撑服务智能制造相关领域技术发展人才的紧缺也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是促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重要路径,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需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面向未来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的新工科专业,属于多领域交叉融合的战略新兴专业。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2020年南昌大学新增的新工科本科专业,2021年首次招生。主要依托先进制造学院机械工程学科60多年的办学和建设基础,集成智能化设计与制造、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键技术,交叉融合机械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重点围绕智能设计制造与装备、智能运维与管理等领域培养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

2、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队伍:专任教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100%,海外留学经历 80%,工程实践经历 80%。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本专业所属机械工程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学科为江西省高水平重点学科,拥有江西省机器人与焊接自动化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等学校现代机械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

4、培养方式与特色

专业定位:本专业面向国家实施“中国制造 2025”战略,依托机械工程学科,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对接国际,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江西制造业发展需要,目标建设区域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未来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制造业及相关领域经济建设需要,针对智能设计制造与装备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掌握机械、自动化、智能化等智能制造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及应用,能运用新方法、新工具、新材料、新工艺服务于智能产品、智能装备与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维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

三、就业前景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办学60多年来,已培养一大批高质量制造业工程技术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当好主力军,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力量。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制造业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就业企业以交通工具、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等制造业为主;升学(推免/考取研究生)占比约30%,以双一流大学(“985”高校)为主。

毕业生就业企业包括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杭州)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江铃集团、洪都航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团、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汇川电机、海康威视等知名企业等。毕业生升学院校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南昌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

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国内省外知名家电(海尔、创维、格力、美的、奥克斯等)、汽车(一汽、上汽、长安、东风、奇瑞、比亚迪、江铃等)、制造工业(中车、景航航空、富士康)、新材料(赣锋锂业、广州天赐高新材料、厦门虹鹭、康惠(惠州)半导体、天津三环)、新能源(宁德时代、深圳卓力能、珠海冠宇)、信息技术(腾讯、西安欧珀通信、长江存储、神策网络、湖南行必达网联科技、海能达通讯)及相关企业(中建、中铁建、中国一冶集团、中国核工业、中广核、海南核电等),科研院所与大中专院校,政府与事业单位,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或自主创业等领域,从事材料、产品、模具等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学技术研究、经营管理与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

近年来年均40%以上的学生继续深造,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读研。

3.测控技术与仪器

本专业就业领域广泛,既包括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领域,也包括手机家电、智能制造等民生相关的诸多领域,主要面向机器人、智能检测、遥感测控、精密仪器等工作需求。就职典型企业有:光学仪器(海康威视、欧菲光、京东方、大华技术、海目星激光科技)、集成电路(长江存储、联创电子、晶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吉利)、航空航天(中国航发、三江航天、洪都航空工业)、智能装备(华为、立讯精密、先导智能、美的、苏泊尔)。这是一个“万金油”专业,很多行业“都需要我们去发挥作用”。

近年来,本专业继续读研升造率超过45%,且升入“985”院校读研和出国深造的学生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等知名学府。

4.能源与动力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前列,是全国工科专业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按方向分,热能动力行业,可以去往五大发电集团、中核、中广核、电科院等单位;动力机械行业,可以去往比亚迪、吉利、江铃、长安、中国一汽、潍柴、玉柴等单位;制冷空调行业,可以去往格力、美的、奥克斯、TCL、海尔、海立等单位;此外,毕业生还可以去往能源动力领域的政府部门相关管理单位。

近五年升学率不断上升,2023年超过30%的同学升学深造。升学高校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南昌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

5.智能制造工程

智能制造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使得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现代制造活动各个环节,通过感知、人机交互、决策、执行和反馈,实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和企业管理及服务的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提出,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产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将成为智能制造产业“顶梁柱”式的人才,由智能制造带来的新兴产业、装备产品、技术工艺、软件标准等,必然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进行支撑,在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和智能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形成新的技术工作岗位,如基于智能制造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软件服务、数据管理、测试验证等岗位,主要就业领域涉及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能交通、智能汽车、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

四、学院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791-83968582

学院网址:http://jdgcxy.ncu.edu.cn/

学院公众号:NCU先进制造

学院联系人:尹老师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