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是谁?
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14年4月。学院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紧贴国家海洋人才需求,突出信息化技术变革,努力建设一个“面向需求、理工结合、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二、我为学子提供什么?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正高20人,副高26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76%以上。国家四青人才2名,“973”、“173”等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6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新世纪优秀人才4名,教育部高校教指委1名,中国青年托举人才1名,天津市人才10名。
培养特色
学院设有本科专业: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授予工学学位,海洋科学授予理学学位。2016年申请并获批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7年,申请并获批海洋技术自设二级学科硕士点。2021年,海洋技术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海洋科学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2023年获批建设海洋科学博士点。
合作交流
本科毕业生深造比例超60%,就业主要方向为涉海企事业单位以及党政机关单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等。
三、学生发展怎么样
优秀学子风采展示
廖子豪
本科就读专业:海洋学院海洋技术专业
就读时间:2020-2024
毕业去向:清华大学
荣获奖项:
1.国家奖学金
2.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
3.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4.天津市高校优秀学生干部
5.第十七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6.第七、八届“互联网+”天津赛区主赛道铜奖
7.天津大学2023年利安隆创新奖学金
8.天津大学第二十二期学生科学奖
9.天津大学首届最美团支书标兵
10.天津大学第二十三、四届学生科技英才
11.天津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2021-2022/2022-2023)
12.天津大学三好学生(2021-2022/2021-2022/2022-2023)
13.中国-东盟“向海而学”第二届学生视频大赛最佳人气奖
14.天津大学2021-2022学年学业辅导金牌讲师
15.天津大学第十六届“挑战杯”一等奖
16.天津大学学习优异先进个人
17.天津大学阳光体育先进个人
王雅震
本科就读专业:海洋学院海洋科学专业
就读时间:2020-2024
毕业去向:天津大学
荣获奖项:
1.国家奖学金
2.天津大学刘豹奖学金
3.第十七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4.中国-东盟大学生赛艇嘉年华铜奖
5.2023年天津市学生赛艇比赛第二名
6.天津大学三好学生
7.天津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8.天津大学第十六届“挑战杯”一等奖
图片:右二
刘旭东
本科就读专业:海洋学院海洋技术专业
就读时间:2021-至今
荣获奖项:
1.天津大学学生代表大会常任代表
2.天津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主席
3.天津大学勤工助学突出贡献奖
4.国家奖学金
5.天津大学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6.天津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7.天津大学国旗护卫队“训练标兵”
8.天津大学国旗护卫队“训练先锋”
四、专业介绍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海洋科学专业
海洋科学是随着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探索,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研究海洋中的自然现象、基本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2022年,海洋科学专业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
专业特色
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精神。海洋科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不仅需要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综合研究,也需要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学生培养厚基础,适应面广。
面向实际应用,培养实践能力。采用“沉浸式”教学方法,本研贯通、理工结合、教研结合;建设多个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了项目式综合实践育人范式。
国际化教育,培养全球视野。聚焦全球气候变化等国际前沿,面向海洋权益、海洋经济发展等国家需求,依托中国-东盟智慧海洋中心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别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等拓展国际化视野。
主要课程
卫星海洋学、现代仪器分析、海水分析化学、流体力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界面化学、海洋资源化学、海洋能源化学、海洋要素分析与计算、海洋数据同化方法等。
主要培养和应用方向
(1)海洋动力与生态
立足近海,面向极地深远海,基于海洋观测和海洋模式模拟,以物理海洋研究为核心支撑,以海洋生态与环境问题为应用导向,主要从事海洋动力过程机制与预测、海洋生态过程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碳循环过程与机制、极地海洋环境演变与气候响应等方面研究,为国家海洋战略、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2)业务化海洋学
包含海洋再分析、海洋实况分析和海洋数值预报。以海洋观测、海洋数值模型和海洋数据同化为主要手段,以再现过去海洋状态场时空多尺度变化和趋势、快速估计当前海洋的状态、预测海洋的未来状态为目的,以国防海洋环境保障、防灾减灾、国民经济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船舶、港口、重点关注区域乃至全球海域的多方位海洋环境保障服务。
(3)海洋化学与生物
包括海洋有机生物地球化学、海洋微塑料及新型污染物评估、海洋防污处置新材料及技术、海洋化学及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等,致力于探讨海洋有机物光化学与微生物降解在海洋碳循环及营养盐循环中的作用,新型污染物监测及其毒理效应,物质在海洋界面的特征、物理化学过程及其规律,海洋资源开发相关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装备的设计与研发。
(4)海洋多尺度过程
海洋环境普遍具有多尺度特征:大至几千公里(电影《后天》中演绎的大洋环流),小至几米(乘船时看到的波浪)甚至几厘米(海洋微型动物造成的扰动)。海洋多尺度过程是海洋科学的基础前沿方向,旨在通过观测、模拟以及物理海洋学理论应用和创新来探索广阔海洋的未知奥秘,解决海洋环境的基础难题,从而为气候预测、开发海洋和经略海洋提供支持。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海洋技术专业
天津大学海洋技术本科专业围绕国家海洋战略需求,面向人类未来发展,适应信息化变革,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胜任政府、部队、事业、企业等涉海机构的科研、教学、设计、工程、管理等工作的海洋技术专业卓越人才。
专业特色
面向需求:面向涉海领域对海洋技术的共性需求,建设了多学科交叉、理工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面向数据:面向未来海洋化的变革,建设了一个由探测、分析到智能服务的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面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搭建了产教融合、社会实践、体育竞赛等组成的实践教学平台。
国际视野:面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搭建了聚焦“中国-东盟”的国际化交流平台。
主要课程
包括海洋科学导论、海洋技术导论、海洋光电原理、海洋声学原理、海洋机械原理、海洋大地测量、海洋水文学、海洋地质学、信号与系统等信息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海洋探测与数据处理、海洋探测仪器和平台、海洋定位与导航技术、海洋遥感技术、海洋北斗技术、海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海洋地理信息系统、海洋数字图像处理、海洋制图学、海洋探测技术实践、海洋测量工程实习等。
主要培养和应用方向
(1)海洋探测
立足国际海洋探测研究前沿领域,瞄准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开发和海洋安全保障的重大需求,综合运用声、光、电等观测信号源在海洋传播、演化的规律,探讨声光混合作用机制、声光探测机理等科学问题,研究立体化海洋探测平台与探测传感器融合的关键技术,发展新型海洋能源转化与存储技术,推进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为快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探测系统提供支撑。
(2)海洋遥感
研究基于卫星、飞机(无人机)、舰船(无人艇)等平台的声、光、电、磁、震多源信号组合对海洋开展遥感观测的协同理论、融合方法和综合应用。重点研究微波和激光雷达在海洋表面和表层反射、透射的机理,海洋主要参数反演的关键算法,针对海洋科学研究、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海洋安全等领域的典型应用开展遥感工程方法研究,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海洋定位与导航
开展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NSS)与惯性导航系统(INS)原理与方法的研究,通过水上水下多系统组合或融合提升目标位置和姿态测量的精度和频率,以实现水上水下高精度定位和导航。同时,开展水上水下融合通信机理与编码模型研究,提升海上通信的接通率和数据通信带宽,实现能够智能感知与快速反应的多目标协同的集群控制。
(4) 海洋数据工程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多源异构海洋数据的管理、多目标分析模型构建和海洋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方法,以及海洋信息可视化模型与方法等。研究开发智慧海洋基础平台,逐步丰富智慧海洋的分析方法,形成海洋科学研究、防灾减灾、开发建设的海洋地理信息和专题信息服务的基础平台。
(5) 海洋预报与服务
研究海洋观测-数值模拟-模型精化相互作用的机理,通过优化海洋数值模型接近海洋演化规律、通过高精度海洋观测数据提高数值模型精度、通过人工智能(AI)分析方法建立海洋环境预报、航海安全保障和海洋多模态演化分析等智能化服务,满足军民融合的海洋多领域应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