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籍作家周后运在广州漫谈文学创作与生活积累的关系
邵阳城市报
责任媒体 百姓情怀。在这里读懂邵阳
2024-06-13 15:40
关注

本报讯(通讯员 陈南先)6月13日, 邵阳籍作家、邵阳市“最美乡贤”获得者周后运在广州理工学院白云校区开设讲座, 与广大师分享他从部队退役后,只身南国寻梦,如何成为知名作家、奥运会火炬手的故事,他讲座的题目是:《我是时代的一朵浪花——漫谈文学创作与生活积累的关系》。中国作协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松良,国家级朗诵艺术导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梁静及广州理工学院师生代表300余人参加活动。

364fc981a764367ed2311c742f370648_.jpg

周后运说: “魏源、蔡锷是我的老乡,我从部队退役后又长期生活在叶挺、廖仲恺、邓演达的故乡惠州;人生最难忘的两座城市是湖南邵阳和广东惠州邵阳。两地丰厚的历史与人文精神滋养着他的成长。回顾一下自己所走过的路,尤其是人生的几个重要转折点,是‘尚信重义、敢为人先、文明开放、求实图强 ’的邵阳精神对他的激励;是‘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惠州精神伴他度过最艰难、最迷茫、最重要的几个时期。” 他从家乡铸魂、军营励志、文章合时、创业顺势、感恩故土等五个方面追忆自己曾经走过的风雨人生路。

解放前,周后运的祖父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家乡小镇的首任党委书记,因革命工作积劳成疾,祖父母英年早逝,家中负债累累。

父母成家后以耕田为生,家境贫寒。他在洞口县黄桥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度过了苦涩而美好的童年。家乡有很多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古迹,优良的家风以及蔡锷、袁也烈等英雄的故事伴随着他的成长,思想里也形成了浓厚的英雄情结;喜爱文学的他16岁就主办手抄报。

长大后,他选择了军营,1991年12月光荣地洞口县入伍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从小爱好文学的他,一边刻苦训练,一边坚持读书写作。

艰苦的军旅生涯,锻炼了他强壮的身体,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丰富了他的学识和阅历, 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学雷锋标兵”他立志一定要成为一名作家,为英烈树传,为时代放歌。

1998年12月,他因公身负七级伤残退役后,他放弃了家乡安稳的工作,怀着报效祖国,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想而来到广东发展。

寒来暑往,经历了无数辛酸和痛苦的他,花了5年的功夫,终于在2002年冬天,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沧海横流》。记得有一次治安巡查,民警发现他租房里有很多麻袋,还以为他是在搞地下加工厂,对他严加盘查,发现麻袋内装的全是书稿,他才得以“脱身”。

《沧海横流》一书出版后引起媒体关注,媒体以《打工仔写出长篇小说》为题,对他进行了报道。

在追逐梦想的艰苦历程中,他义务为外来工维权支招,追回1000余万元“血汗钱”, 不仅没收分文,而且倒贴10余万元差旅费。他同时发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法制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导致某些领域的法律缺位。经过一系列公益普法,认为一个法治社会,“法律”应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公益普法,自费出版法律读本《维权在线》《民企维权“宝典”》。此法律读本的出版, 惠州市政协、惠城区人民政府联合为其的法律作品举行了首发式座谈会,对其人其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周后运因文化公益事业成绩突出, 2009年2月被评为成为广东省五星志愿者,还荣获第九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第五届全国进城务工青年良师益友”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2008北京奥运火炬手。

成为奥运火炬手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邵阳和惠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桥头堡,出现了很多革命人物和革命事件。热爱文史研究的他再次开启新的人生旅程;相继创作出版《儒将蔡锷》、《碧血丹心—邓演达传》、《开国将军袁也烈》等红色题材文学作品八部,并在家乡洞口创办了全国文艺家雪峰山创作基地、雪峰山农家书屋。为家乡广大莘莘学子宣讲红色文化30余场次, 并捐赠爱国主义图书50余万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获“邵阳市最美乡贤”“中华优秀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新冠疫情期间, 他创新创业, 成功实现了由文学成果向文创产业转型升级,将革命英烈红色题材文学成果进行转化和创新,制作成共和国印记经典珍藏品,把广东代表性美景和人文,作成竹简等文化礼品, 打造广东文旅“新名片”,向全球推介美丽广东;他同时被列为惠州市“退役军人创业先锋典型”和惠城区“最美退役军人”。他热心公益事业, 积极传播红色文化, 开展“向老红军老革命致敬”“学习英烈事迹、弘扬英烈精神”等系列活动,发挥红色文化宣讲点,宣传革命英烈; 并受聘为邵阳市人民政府惠州专家顾问组秘书长。

周后运说:“故乡是滋养文学的沃土。诸如,刘震云的作品,笔出故乡河南延津县;贾平凹的故事,依托老家陕西丹凤县;莫言文字里人物,生长在高密东北乡。路遥和陈忠实具有强烈而浓厚的家国情怀,不仅认识到扎根民族生活的沃土是文学的生机所在,而且认识到把握时代脉搏,思考与探寻历史、文化、社会等重大命题是文学的重要使命。在他们那里,文学超越了个人生活的小天地,获得了厚重的历史感。”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周后运认为文学创作与生活积累也关系紧密。他说:“文学创作源于生活, 文学高于生活; 新时代的大学生既要关注生活经验对创作的制约作用,又不能忽视作家个人的主观作用。”

他引经据典,例举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竹石》题画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他说,在深入观察、思考、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将特定的生活素材(眼中之竹),融合了郑板桥的艺术构思中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胸中之竹),借助物质媒介、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等进行艺术传达,最终呈现出来的竹子(手中之竹),清俊挺拔、傲气凌云,可谓是艺术家人格的象征。这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题材源于素材而高于素材。

大学生活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同学们需要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从事文学创作要注意生活、语言、情感等方面的积累,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大学生们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当我们毕业回想大学生活的时候,就不会有遗憾。

5714aa07884592899661f34662b20214_.jpg

讲座结束之前,周后运与现场的师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就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做了比较精彩到位的回答。讲座正式开始之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州理工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副院长陈南先教授代表人文学院给周后运颁发了客座教授证书。

据悉, 4月25日,广州理工学院图书馆、人文与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三全育人周”红色文化讲座活动,周后运主讲的《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邓演达》红色文化讲座在惠州博罗校区举行。讲座反响很大,媒体进行了追踪报道。

讲座嘉宾简介:

周后运1971年出生于湖南洞口,现旅居广东惠州,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惠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受聘为惠州市红色文化辅导员、“东江老兵团”宣讲员,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理工学院客座教授;发表作品400余万字, 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创作出版《儒将蔡锷》《开国将军袁也烈》等文学作品八部。醉心红色历史人物研究成果丰硕,被誉为“公益好作家”。曾被中央新闻单位、全国学术团联合授予第十七届“中华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被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十二部(委) 联合授予“第五届全国进城务工青年良师益友”等称号,当选为奥运会火炬手。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