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就是用药物或者其他一些科学方法,使需要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痛觉,以达到手术治疗而患者无痛的目的。在临床上,恶心、呕吐是患者在接受麻醉手术后可能出现的一种症状,它与麻醉、镇痛使用的药物和方法、患者手术耐受力与紧张情绪以及手术类型和手术持续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
患者在麻醉手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大多数会在术后12~24小时内得到缓解或消失,但也有少数患者感觉不适的时间持续稍长,或者感受较强烈。为消除或者减轻患者的不适体验,加速术后康复,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范瑜洁教授介绍,在排除患者消化道本身的原因后,除了常采取暂停使用某些引起呕吐的镇痛药物、肌注甲氧氯普胺、暂时性禁食禁水外,还可以采取一些中医外治技术来进行治疗,其中,艾灸中脘穴对预防和治疗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有明显作用,特别是对中脘穴的隔姜灸。
据了解,为弘扬祖国医学优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目前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重视中西医协同治疗,艾灸、耳穴贴压、穴位贴敷、刮痧、拔罐等多种中医护理技术目前在该医院普外微创中心等多个科室广泛开展,其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和显著的协同治疗效果受到广大患者欢迎。
中脘穴是一个什么穴位呢?范瑜洁教授介绍,中,即中间;脘,即胃脘,中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剑胸联合与肚脐连线中点,脐中上四寸。中脘穴是人体很重要的腧穴,归属于任脉,刺激中脘穴可以治疗很多消化系统的疾病,改善症状,如胃痛、反酸、恶心、呕吐、呃逆、腹胀等。
生姜辛温、发散,有调和营卫、解表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艾叶性温,入肝经、脾经、肾经,有缓解疼痛、抗炎、促进消化等。生姜与艾草结合可更好的起到温阳辛散、调和营卫、激发胃气、健脾利水、和胃降逆的作用,因此,对于预防麻醉手术后恶心呕吐,或者发生了术后呕吐的患者,可采用艾灸中脘穴、特别是隔姜灸来治疗。
隔姜灸时,将艾绒捏成瓷实的圆锥形状,准备大小和厚度适中的鲜姜片用针穿孔,然后将艾绒按在姜片上,将做好的艾绒和姜片置于患者中脘穴上,点燃艾绒,观察以患者皮肤稍发红而无烫感为宜。待艾绒燃尽后,即可用止血钳把艾绒灰夹到备好的水杯里,灭火。之后继续用清理干净的姜片按好艾绒,接着做第二壮。若姜片变干,可更换姜片继续艾灸,总共灸3~5壮,每日1次。以此方法,患者恶心呕吐症状和不适会有明显缓解或者完全消除。
需要注意的是,有皮肤过敏者慎用艾灸;孕妇非必要时不选用此方法,病情需要时严格遵医嘱执行;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或身体极度衰竭的患者禁止施灸,还要注意温度过高、肤感过热时需要及时取下,以免烫伤。
除中脘穴隔姜灸外,还可选用按压或者针刺内关、合谷、足三里和三阴交等穴位,以及耳穴贴压刺激等中医外治技术,对预防和治疗麻醉手术后恶心呕吐均有一定的效果。此外,还可通过配合药物治疗、心理安慰等方法,降低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从而增加患者术后康复的舒适度。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普外微创中心 刘莉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