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位海外学者行走河南:一定要把中华文明的源头传播出去
河南青年时报
河南青年时报官方人民号,点亮青春,服务青年
2024-06-24 11:23
关注

3000年前,甲骨文中留下一个卜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6月22日,与多年前一样,安阳也是落雨的一天。19位宾朋从全世界而来,观摩甲骨,感受古老的商文化带来的震撼。

当天,从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上出发的海外学者团受邀走进安阳,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实地行走河南中,领略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博大精深。

要借助出版力量,让深厚中原文化“走出去”

对于美国乔治城大学图书馆亚洲研究馆员、美国亚洲学会分会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协会副秘书长叶鼎来说,这次到安阳,更是一种“缘分”。

叶鼎说,他的名字,就和商鼎有关。他祖父曾经收藏有一件晚商时代的鼎,是祖父最为珍视的一件藏品,等给他起名字的时候,祖父就用了“鼎”这个字。

可惜,这件藏品后来遗失,这次在安阳殷墟博物馆,叶鼎就看到了很多类似的鼎。

谈及此次来到安阳,叶鼎一再表示“非常震撼”,他说:“此次活动组织方专门安排了安阳这一站,真是特别难得,能有机会来到安阳,这对我一生都会产生影响。”

叶鼎回忆说,他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读书时曾跟随罗锦堂先生学习过一段时间的甲骨文,而罗锦堂则是殷墟发掘第一人、“甲骨四堂”之一董作宾的学生。

“罗先生曾经赠给我将近10幅他写的甲骨文字,还有一幅董作宾先生书写的甲骨文字,都非常珍贵。”叶鼎说,罗先生作为中国老一辈历史学家、文字学家和元曲专家,对晚辈的教育和提携,让他非常受益。

正是有这样一位恩师领路,叶鼎对甲骨文一直很有兴趣,对安阳也是十分向往。之前阅读过甲骨文、殷墟的相关资料,比如曾出土17000多件甲骨的YH127甲骨窖穴,当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中看到对董作宾先生的相关介绍,看到甲骨文时,他感觉特别亲切。

“这次来到中国文字博物馆,不仅看到了一些甲骨实物,也是第一次完整地系统地看到文字的整个演化过程,感觉非常震撼,也很受启发。”叶鼎说。

殷墟博物馆参观之旅,更是让叶鼎一再表示“安阳值得再来”,叶鼎说:“以前看书,看青铜,看甲骨,都是静止的,不是立体的,有的书上还没有照片,就只能想象,但走进博物馆里,不但有实物,而且很多珍贵的文物放在一起,琳琅满目,内容太丰富了。”

如此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如何向海外做好传播?叶鼎认为,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是学者,本身对商朝文化、对殷墟就有很深入的研究,创作的是学术方面的著作,“如何用更有创意的方法来丰富这些学者的研究,这是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乃至中国的出版界都要考虑的问题”。

“另外一个方向是通俗的,现在海外向一般公众介绍中国文化偏重于民俗,还没有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而河南、安阳,就是源头所在,相关文创产品就很好,最好也能走出去,让更广大的普通读者,了解中华文明到底是从哪儿来。”叶鼎说。

有幸“遇到”甲骨文,希望带海外学生来品味文化之源

对于这些海外馆长、书店专家来说,此行的另外一个收获,就是见到了甲骨文,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在殷墟众多的考古发现中,甲骨文是重中之重。截至目前,殷墟出土的刻辞甲骨已超过16万片,发现单字约4500个,已释读的大概有三分之一。

彼时,王室为了占卜和记事,在龟甲兽骨上契刻文字,称为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殷墟博物馆,更是展示了大量的甲骨文。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中文部主任李国庆参观完很是感慨,“短短时间,让我们对中国文字的发展有了清晰的认知,这些东西其他地方都没有。文字的流变发展包含着很多文化的发展,包括日本的假名,都是汉字草体的符号。”李国庆还补充介绍说,造字的除了仓颉,还有一个人是沮诵。“一百多年前,外国人到中国,还可以看到有文字庙,供奉的一个是仓颉,一个就是沮诵。”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图书馆中文部主任刘静说,她从文字的演化过程中,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一脉相承,“这是最让我震撼的”。

在刘静所在的学校,有教授专门研究甲骨文,曾一再推荐安阳。“我们也有很多甲骨文、金文、竹简、木简之类的工具书和数据库,今天终于来到这里,印象特别深刻。”刘静说。

法国语言与文明大学图书馆中国研究馆员余敏,在巴黎大学教了4年的中国书写史,主要讲中国书写、中国文字的转变史,其中就涉及甲骨文,余敏说,学生们都特别感兴趣,拉丁语系里是没有这种象形文字的。“有机会的话,要带学生过来一起参观,让他们真正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变,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余敏说。

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何妍,听说殷墟博物馆新馆很多藏品是新展出,连连表示“很震撼”。

“在剑桥大学,我们除了管理图书馆,也正在进行甲骨的2D和3D扫描,这次到安阳看到的相关内容,正是我们想了解的,对于我们项目来说,受益匪浅。”何妍说,剑桥大学的传统汉学一直以来都是强项,目前就有博士生专门做甲骨学,不仅认识甲骨,还可以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甲骨缀合,也有教授专门做秦简、汉简、敦煌文书研究,在学校图书馆馆藏书中,甲骨类书籍也占有很大比重。“现在的技术,不仅可以对甲骨进行更清晰的3D 扫描,还可以进行骨质等科学分析,更有利于科研往新的方向推动”。

海外学者赞豫版图书,要让更多本科生认识甲骨文

6月22日下午,19位海外学者前往安阳师范学院,观看甲骨文广播体操表演,参观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参加座谈会。会上,安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薛崇林向海外学者赠送了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诵诗识字来安阳——百诗百字》和大象出版社出版的《甲骨文广播体操》两本书。

《诵诗识字来安阳——百诗百字》中,以一百首诗词展现安阳的厚重历史文化,以一百个甲骨文彰显汉字的魅力。读者可从甲骨拓片中一睹甲骨文字的古老“真容”,在纸上“触摸”三千多年前殷商先人在甲骨上的刀刻之笔。

《甲骨文广播体操》是由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织发起,音乐学院编创完成,通过广播体操的形式,对甲骨汉字进行展示,由大象出版社专门编辑成书。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图书馆中文部主任程洪说,在他所在的图书馆,藏书更多是供教授及博士生研究需要,但是近两年,很多本科生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需要原汁原味的资料,他们也收集了很多科普性强的资料。“我们也有甲骨文,今天收到这两本书,我非常高兴,一定要带回去馆藏,给我们更多的本科生读读”。

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参考咨询暨数字人文馆员杨丽瑄说,目前哈佛也有甲骨文,都通过数字化公开在网上,可以供研究者自由下载。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何妍说,他们刚刚完成了所有金璋甲骨的扫描,也将供全世界使用。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院长刘永革介绍说,该重点实验室主要是用信息技术对甲骨文进行研究,准备建设一个世界性的甲骨文中心,目前建设了一个大数据平台,是世界上最大的甲骨文数据库,可以免费为大家开放。“很高兴大家都有开放的心态,把全世界甲骨文汇总到一起,方便大家研究,这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据了解,这些海外学者受中原出版传媒集团邀请,专程来到河南进行考察交流。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与国际合作部副主任温惠娟表示:“这些专家学者大多具有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学术背景,他们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文献资料研究图书馆研究等工作,日濡月染于中西文化,兼具中西学术底蕴和语言专长,因此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在相关学术领域,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此次活动,可以让他们实地体验感受中原文化,并在海外推广中原文化,助力提升河南的国际影响力。”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李肖肖 魏文杰/文 赵墨波/图

见习编辑 武辰婕

校对 崔妍

审核 田震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