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部手机,动动手指,就能日赚百元!”
“只要刷单,笔笔返现,拉你进群!”
…………
这样的开场白,你一定不陌生。
6月29日是全国反欺诈宣传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和大家一起盘点电信诈骗套路,帮你识破花言巧语,捂好“钱袋子”,保护好财产安全。
▲全国反欺诈宣传日金融反诈短片《诈骗不止 反诈不休》
诈骗犯罪屡禁不止,被骗事件频频发生,根本原因是什么?
诈骗手段更新迅速。目前,网络诈骗逐步演化,手段层出不穷。现如今,一些兼职刷单、虚假中奖等较常见的诈骗手段容易被看穿,但随着新老骗局不断翻新升级,很多针对不同群体的骗局,精准分类投其所好。
正如有网友调侃,诈骗分子甚至比你父母还了解你。
数字技术被滥用反成“帮凶”。如今,借助数字技术窃取、贩卖、篡改个人信息的案例,已屡见不鲜。诈骗分子利用数字手段开发的平台、生成的链接,有时看上去很正规。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平台和模式,对金融交易、信息保护、风险防控的制度规则不尽相同,也让各类诈骗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受害人自身“防线不牢”。骗子形形色色,骗术五花八门,但诈骗的底层逻辑始终不变:抓住人们心底最欠缺的、最渴望的、最想获取的,如金钱财富、声誉地位、健康长寿,等等。
警方执法追责有难度。网络诈骗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很难揪出幕后推手。比如,躲在境外的犯罪分子,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跨国网络诈骗,就算国内警方查到窝点位置、确定身份信息,却因在国外没有执法权,难以将其捉拿归案。
法学专家认为,遏制打击网络犯罪,公安机关独木难支,需要各行业各部门有效分工、共同承担。比如通信、金融等部门,也应加大自身业务监督力度,尽可能完善工作流程中的漏洞,向公安机关提供更多有力的信息支撑。有关部门要对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等加强监管,防止被犯罪分子利用。
如何防住千变万化的诈骗套路呢?
不听不信不转账,不点击不泄露。
比如网络贷款,首先不听、不信、不转账。如果真有贷款需求,走官方渠道,或者去银行。对于兼职刷单,一定不要有贪小便宜的心理,不要抱着去试试看的心理。
针对购物退款,也不要点击虚假链接或者扫二维码,不要随便把个人信息填写在链接上。骗子打电话说物品有质量问题时,一定要跟官方客服核实清楚。
另外,一定要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拦截预警模式,还有使用App的风险查询功能,可以扫描你手机里面是否下载了诈骗软件。
记住这个全国反诈热线电话号码,96110,12381。若这两个号码来电,可能是警察发现你有上当受骗的风险,请务必停下手中的事情,接听电话。
此外,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如果你有加入股票基金交流群,付费跟随某某大师投资的群,或者群友都在晒盈利图的群,那你就要小心了,可能存在投资理财诈骗风险。
监制|刘毅
策划|崔靖芳
编辑|姜玉函 李雪
出品|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