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照顾模式下的残疾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搭建
社会与公益
《社会与公益》杂志聚焦社会建设,助力公益慈善事业,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国际性于一体的综合型融媒体杂志。
2024-07-01 15:34
关注

谢春华 韦天凤

背景介绍

残疾人群体属于民生兜底保障的服务对象之一,残疾人服务需要做到分层分级分类跟进。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在册残疾人416人,大部分残疾人不参加社区活动,残疾人的社会支持较弱,照顾者与被照顾者均存在明显的社会支持服务需求。近一年,在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指导和支持下,永和街社工服务站(广州市大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的项目)聚焦残疾人家庭需求,借助“五社”力量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指导、社会救助、社会参与”等专业服务,有效缓解残疾人及其家庭面临的困境。

残疾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搭建

五社联动:建立残疾家庭的综合帮扶机制

第一,社工在项目过程中积极发挥“服务提供者”和“资源链接者”等“支撑”角色作用,以社工站为平台和中转站,联动“民政专干、企业、志愿者、医护、康复治疗师及家政公司”等多元资源主体帮扶,近一年内协同跟进30个残疾家庭个案,内容涵盖政策咨询及申请、就业指导及情感支持等多个方面,切实回应辖内残疾人及其家庭的迫切需求,多维度助力残疾人家庭增强社会支持网络,走出困境。

第二,企业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作为“辅助”力量,为项目提供强有力支援。社工培育了专业志愿队伍——“永和·南遇映象摄影志愿服务队”独立策划并为辖区95户残疾家庭入户拍摄新春全家福活动,得到《湾区时报》报道,视频《时光映象,定格幸福》在学习强国、广州社工及广州市志愿者协会等公众号平台推广,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志愿者为老人拍摄全家福

第三,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支撑,为项目提供场地、人力及资金资源支持。社工在辖区孵化了多个文化类社区社会组织,引领社会组织发挥邻里互助精神,共同策划并开展残疾人及其家庭社区参与活动,促进残疾人家庭相互交流互动,促进残疾人融入社区。

第四,社会慈善资源作为项目的桥梁,为项目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其中,社工站推动4个社区成立了社区慈善基金,为慈善救助行动提供了重要条件。通过“服务对象下单—社工接单—企业/党支部/爱心人士接单—服务对象评单”的“四单一体”微心愿机制高效整合社区多方资源,近一年累计实现微心愿101个,折合人民币价值近2万元,切实实现资源的“精准对接”。

第五,社区作为项目开展的阵地,社工与5个社区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双方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成效共享。

社区照顾:建立资源导向的社区支持系统

在社区照顾模式的指导下,项目从资源动员的视角出发为残疾家庭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正式支持方面,社工联动“街道、居委会、直聘社工、社区医院、社区社会组织及康复机构”给予残疾家庭提供康复指导、生日分享会、节日关爱、残疾人手工坊制作及出行出游、企业参观等服务支持。同时,在非正式支持上,社工联动企业、志愿者、邻里、家政公司给予残疾人及其家庭生活照料、精神关爱、健康支持、家庭融合等支持服务。

第一,在生活照料方面,关注残疾家庭的“衣食住行”,提供助洁、助改、助暖及助医的“4助”服务。具体说来,一是链接家政资源帮助5个重残疾家庭提供上门清洁服务。二是发动爱心企业及社区居民为辖内10个家庭残疾家庭提供“居家微改造”服务,便利残疾人的居家生活,降低安全隐患;三是发动企业党支部及爱心个人力量为残疾家庭提供所需的棉被物资助力温暖过冬;四是社工与志愿者协助有需要的残疾家庭“就医”,包括陪同就诊,办理门特等,为家属减轻陪同压力。

第二,在康复指导方面,关注康复资源的协调。一方面,社工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如工疗站建立信任关系,进一步掌握康复政策资源,并通过链接康复师资源为2个残疾家庭提供上门康复服务,持续半年时间,有效地为残疾家庭提供“喘息”支持服务;另一方面,社工注重提升残疾家庭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链接专业医护资源指导残疾家庭学习血压血糖管理、饮食管理、防跌教学等,鼓励服务对象“助人自助”。

第三,在社会救助层面,关注社会救助政策的运用。一是社工通过对低保、特困及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资讯的研究,研制了“政策明白卡”,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社会救助政策带到残疾人身边,通过每月家访日、社区宣传日派发并讲解,提高残疾家庭对政策的知晓度及运用能力。二是提供政策咨询及开展入村入户政策宣传,提高对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覆盖面。三是社工协同残疾家庭申请办理社会救助政策,协助残疾人家庭用好政策,走出“寒冬”。

政策明白卡纾困解难

第四,社区参与层面,关注残疾家庭的社区参与及融入。一是开展残疾家庭季度生日会,街道民政办提供活动资金支持、现场关爱慰问服务对象;社工组织策划活动;企业提供生日会相关物资保障,政社企联动助力营造关爱残疾人的社区氛围。二是培育专才摄影志愿者队伍,为残疾人家庭拍摄全家福及新春视频,企业、党支部及爱心个人出资捐赠相框,提升服务对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是围绕重大节

庆活动开展节日关爱活动,结合出游、企业参观等形式,促进残疾家庭关系融合。四是借助街道工疗站平台,以手工为载体,提升残疾人动手能力的同时促进残疾人同辈群体间的交流,拓展支持网络。

残疾人关爱帮扶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社工通过整合资源搭建了残疾家庭关爱帮扶平台,在帮扶过程中促进残疾人社区参与及融入,有利于促进社会形成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帮扶残疾人的良好社会环境。未来,社工将继续推动企业资源、公益商家资源、政策资源的联动,有效帮扶残疾人家庭的“紧急支援、生活照料、康复支持、社区参与”等。

来源:广州市大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