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邢欣亮
“绿色低碳,节约持续和共享包容,反映国际水平、中国元素和成都特色,这都是我们要在2024年成都世园会实现的愿景。242平方公里3633亩,我们要画出最美、最好的图案,办出国际范,办出烟火味,办出未来感。”成都世园会主会场总规划师、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聪在接待行业媒体成都世园行采风活动的记者们时这样说。
国际范 烟火味 未来感
黄聪对“国际范 烟火味 未来感”这3个关键词这样描述,国际范就是彰显成都与世界的链接,烟火味是川韵文化特色展现和呈现,未来感就是展现对未来公园城市绿色、和谐、健康、生活的畅想。
▲远眺世园会园区
2024成都世园会彰显了成都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影响力和它的国际链接力,“在这里,传统和现代结合,东方和西方文化融合,游客可以看到世界园林园艺的丰富性和文化的多元性。游客们能够在世园会集中浓缩地体验全世界的园艺园林风格。在国际园区还设有成都国际友谊馆,成都在五大洲的友好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之间的友好往来都在这里集中展示。”黄聪说,“成都是一个生活的城市,在世园会里,处处是不刻意,轻松的烟火感,幸福成都、生活场景深深融入其中,比如蓉城时光街就是很好的例子。世园会在链接过去、现在和未来,表达着对未来的感知。设计师们在建筑、景观的设计中挖掘在地文化,历史的精髓,把金沙文化、汉唐古韵等都融入到设计中。文化不仅是设计素材,也给了设计师灵感,他们的演绎,会变成我们对未来人居的畅想。”
▲英国园
尊重自然 绿色低碳
“尊重自然、绿色低碳、低影响开发,对整个场地的机理进行最大的尊重,是我们进场时的初心”。黄聪在谈到规划设计原则时这样说,“做这个项目之初,我们就制定了绿色低碳专项规划以及工作管理办法。我们希望建筑和植物景观是从环境当中自然生长出来,而不是刻意被创造出来。”
▲大门的芙蓉花瓣造型
▲以竹构为主体的展示
“园区建筑以绿色建筑作为基本要求,不管是设计、建造还是未来的营运,都要满足这样的诉求。比如锦云楼、二号门、一号门的建设都是模块化的设计,预制好组件,然后现场组装,建设过程可以减少碳排放。一号门的芙蓉花瓣造型,可以收集雨水,每年收集2500吨的水来用于浇灌园区。在材料选择上,会更多地采用木、竹材料。比如,天府人居馆下的驿站,打造成别致的川西院落,骨架全部采用竹结构,加上了茅草房,竹下听雨,林下品茶,让大家感受四川的烟火味和松弛感的生活。”
“绿色低碳的科普活动也贯穿在世园会的各个角落。比如在花田驿站的展览,讲到了气候变化的挑战,世界达成的共识,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我们如何去实践,我们对未来的畅想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故事的展开,也让老百姓去了解,绿色低碳碳达峰碳中和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一个人能做什么。”黄聪娓娓道来。
▲植物科学画馆
▲主展馆内的3D打印雕塑
持续利用 永续发展
“我们不建议建设任何会后没有功能的建筑或者构筑。所有的世园会构筑物、建筑物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已经想好了会后怎么利用。113个展园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有的展园是要保留的,有的是要转化的。有些是临时性的,我们希望把这种理念持续下去。”
“世园会所在的成都东部新区的城市功能还不不完善,世园会内的一些建筑物就可以用来补齐城市功能的短板,比如主展馆未来会成为东部新区的文化艺术中心,锦云楼会后是东部新区博物馆的重要部分。成都园五朵花瓣的花居建筑,未来会成为东部新区婚姻登记中心。”这是设计团队在这个会后利用的课题上,给大家积累的经验。
▲成都园的花居建筑
东部新区的城市品牌叫“成都世园主会场,天府空港未来城”。世园会在会时被打造成为东部新区发展引擎,带来更多的人流,更多的投资,更多的关注度。今后它能够支撑什么样的产业,花卉苗木、研学科普,包括企业服务等都是被规划团队选中的产业。园区和周围规划,都是围绕这些产业来展开的,比如说在东北区域的花海花田概念就是为未来的科普科研留下的种子。黄聪说:“我们希望未来世园会会给东部新区、给成都留下一片绿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