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工学院在工学结合中诞生、校企合作中发展。建校半个世纪以来,学校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主动对接国家和河南省重大战略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导向,弘扬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优良传统,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科教融汇,形成了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品牌,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
一是构建了与地方产业结构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对接河南省“十大战略”,围绕河南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本着“对接产业、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形成品牌”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一是学校设置了全国唯一的“电缆工程”本科专业,为全国线缆企业输送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二是打造与河南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特色专业集群,紧紧围绕产业链推进专业集群发展,与河南主导和新兴产业相匹配的专业占总数的83.8%。
二是建立了与地方产业发展态势相吻合的现代产业学院。以地方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着力把学校打造成河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示范区。一是打造现代产业学院。学校与百度、卫华、远东电缆、宏发股份等30多家企业共建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电缆产业学院等12个集“产、教、研、创”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获批5个省级产业学院,制定行业、团体技术标准14项。二是积极开展研学活动。学校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模式荣获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三是搭建了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学校积极对接地方产业链和创新链,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一是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学校与新乡市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共建了新乡市机电装备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与企业联合共建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26个市级科研平台,河南天利热工、绿丰环保等15家企业将研发平台、中试基地建在学校,华为、许继等企业与学校共建了20多个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校内实验室。二是校企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学校积极选派博士服务团和科技特派员深入合作企业开展横向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制约行业企业的关键技术问题32项,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302项。2023年科研到账经费2241万元,授权发明专利210余项,转移转化科技成果89项,科技成果转化经费150余万元。经学校技术孵化,助力河南心连心化工、河南胜华电缆等多家企业技术升级,有效提升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引进了与学校学科专业匹配的生产性企业。学校秉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优良传统,与企业深度融合,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一是成立校企联合办学董事会。董事单位汇聚了地方知名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等企业102家,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二是引厂入校助力企业提质升级。学校提供生产厂房,引进了年产值6000万元的岚峰机械和年产值2亿元的万新电气两家生产性企业,在校内设置了智能化、可视化、自动化生产线,为机械、电气、电子专业类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水平显著提升。
五是形成了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持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一是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借助校企联合办学董事会、合作企业和校外实习基地等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联合编写教材,共建“双师型”队伍。二是改革育人模式。学校大力实施“三位一体”大学生价值引领工程、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工程、四阶递进创新教育体系建设工程、“3+1”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工程,搭建教育教学数字化平台,构建了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系河南工学院校长,原文刊载于《河南教育》(高等教育)杂志2024年第6期。本文系作者在河南省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大会上的讲话节选。